打造品質優(yōu)良的首都文化品牌
3.問: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安排,北京市的文化惠民工程做了哪些工作?
答:北京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做好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三館免費開放工作,陸續(xù)推動全市體育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實現(xiàn)免費開放。大力推動公益演出下基層服務,實施“星火工程”、“周末大舞臺”、“周末場演出計劃”等重點公益演出項目,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xiāng)、惠及全市人民的公益惠民演出體系。2015年全年共有300余家文藝團體參與,演出11000余場,吸引觀眾400余萬人次。出臺并修改完善演出惠民低價票補貼政策,在增加補貼金額和低價票總數(shù)的同時,補貼范圍覆蓋到全市所有營業(yè)性劇場(包括小劇場)。2015年低價票補貼被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年共補貼演出931場,補貼低價票19萬張,補貼金額達2200萬元。深入開展各項公益惠民服務,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舉辦了一系列示范性文化活動。
4.問:北京市如何推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答:北京市實施市級品牌戰(zhàn)略,加快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化建設,打造貫穿全年,覆蓋全市,四級聯(lián)動,自下而上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2015年共舉辦各類活動2萬余場,參與人數(shù)3000萬人次。舉辦全市優(yōu)秀群眾文化活動匯演,大力推廣群眾文藝原創(chuàng)精品。實施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工程,開展“一區(qū)一品、一街(鄉(xiāng))一品、一社(村)一品”建設活動。大力推廣文化藝術普及,高雅藝術進社區(qū)、民族藝術進校園廣泛開展,舉辦的“閱讀之城——北京讀書計劃”、“北京換書大集”、首都圖書館“文化講壇”等活動也廣受群眾歡迎。
探索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5.問:為了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北京市在體制機制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
答: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重點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社會力量的發(fā)動。
一是政府財政投入保障不斷強化。加大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時期,全市公共文化支出累計724.4億元,比“十一五”時期提高141.6%,2014年人均文化事業(yè)費達到115.91元,比“十二五”初期增加27.2元,是全國平均水平(42.65元)的近三倍,有效支撐了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政府財政資金重點向基層投入,明確鄉(xiāng)鎮(zhèn)(街道)、行政村(社區(qū))文化業(yè)務經費標準,強化財政保障。
二是政策規(guī)劃引導不斷強化。在全國率先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意見》“1+3”系列政策,明確了全市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向和目標,為“十三五”時期全市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引。實施《北京市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生產獎勵扶持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扶持創(chuàng)作,擴大供給。制定《北京市舞臺藝術展演補貼辦法》,激活院團,優(yōu)化服務。出臺《北京市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guī)范管理,提升效能。制定實施《北京市優(yōu)秀群眾文化項目扶持辦法(試行)》,獎勵原創(chuàng),培育品牌。制定北京市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加大對京劇、昆曲、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等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扶持力度。
三是體制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力度加大。創(chuàng)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建設了北京劇目排練中心,在向首都文藝團體提供質優(yōu)價廉的排練場地服務的同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劇目孵化、發(fā)現(xiàn)、培育機制,扶持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運營公益性質的劇院運營服務平臺,由政府采購劇場資源,以零場租或低場租提供給藝術院團演出優(yōu)秀劇目,將公益惠民、觀眾培育、劇場運營、院團扶持有效結合起來,2015年已購買100個場次的劇場資源,自2016年起計劃每年采購200個場次以上。在中國評劇大劇院試點運行“北京市戲曲院團聯(lián)袂駐場演出”,整合中央、市區(qū)多方資源,打造全國戲曲演出中心。
四是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fā)展逐步推開。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積極探索將財政投入以直接撥款為主轉為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