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適當?shù)男枨笳{控為供給側改革鋪墊必要景氣條件
要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結底是由企業(yè)在一定的市場環(huán)境中能動地實現(xiàn)的,而不可能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干預和政策運作來實現(xiàn)。但企業(yè)所處的經營情景往往是:當宏觀經濟景氣度很高時,由于“賺錢容易”,所以雖有轉型升級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能力,但往往缺乏轉型和創(chuàng)新動力;而當宏觀經濟景氣度很低時,由于企業(yè)經營困難,拼力“活下去”是當務之急,所以盡管深切感受到轉型升級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具有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但卻恰恰缺乏財務能力。而如果整個宏觀經濟處于衰退緊縮狀態(tài),大多數(shù)企業(yè)感覺調整升級力不從心,則所期望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會遇到很大困難。
所以,經濟政策的運作,實際上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讓企業(yè)既有動力也有能力進行結構調整和創(chuàng)新升級的經濟環(huán)境。這主要體現(xiàn)為三方面的政策安排:第一,采取適當?shù)暮暧^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貨幣金融政策和財政稅收政策,穩(wěn)住經濟增長速度,使之保持在一定的增長率區(qū)間,避免“硬著陸”,從而穩(wěn)定和增強企業(yè)信心。第二,加快改革,擴大企業(yè)經營的自由度,減少政府不當干預和繁瑣管制對經濟活力的約束,最大限度增強生產和生活的便利性。只要企業(yè)生產和居民生活更便利,即使不考慮其可以產生的供給側效應,僅就其產生的需求效應,也可以在短期內較快改善經濟景氣狀況。第三,對嚴重失衡而必須進行強力調整的結構性“淤結”,例如嚴重過剩的產能、庫存等,采取“外科手術”式方式進行處置,當然,政府也應采取一定的援助方式,以減少“手術”過程的“疼痛感”。
總之,當前,確有必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也必須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可能單兵突進的。就經濟管控和干預政策而言,宏觀需求管理與供給側改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兩者搭配的“組合拳”。更何況,如前所述,需求與供給之間本無絕對分明的界限。尤其是在實際政策操作中,任何政策舉措都會產生需求側與供給側兩方面的效應。這就如同使用剪刀,無論操作過程是左把使力還是右把使力,其效應都是雙方著力的結果。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xiàn)實過程而言,保持一定的宏觀經濟景氣度是其必要的實施條件。所以,政府在強調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出臺一定的宏觀需求調控政策,避免經濟增長失速,并不令人吃驚。當然,必須密切關注政策效應,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鋪墊必要景氣條件的適度寬松政策同強烈經濟刺激政策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