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鹿洞書院的歷史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概括一下白鹿洞書院的歷史。我把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唐代開始奠基。大家注意我的措詞,唐代還沒有開始辦學,誰奠基呢?還是李渤。李渤后來做了江州刺史,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的市委書記。他回憶曾經(jīng)在這個地方讀書,所以重游白鹿洞。一看這個地方,他覺得還是很好,所以就撥錢,房子該修的修,要建的再建,路修好,樹木花草整理好。經(jīng)過他這樣一搞,這個地方的硬件設(shè)施就更好了。但是在李渤這個時候還沒有辦學,都是有錢的人在這里休閑休閑,讀讀書、喝喝茶。
第二個階段:五代開始辦學。提到這個書院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會說,它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助學班。那個時候國家開考,民間辦學。所以很多人都說白鹿洞書院,包括其他書院,都屬于民辦這一類的。但是我在這里想告訴各位,這個地方起步的時候還真是國辦的。誰呢?李昇王朝。李昇、李景、李煜,這是南唐三主。李昇王朝開始在這里辦學,它一開始的地位就很高。在李昇王朝有兩個高等學府:一個就是位于現(xiàn)在南京的國子監(jiān),一個就是位于廬山腳下的白鹿洞書院,那個時候叫“匡廬國學”。用我們現(xiàn)代話,是由政府出錢的重點大學。
第三個階段:北宋正式定名。在南唐辦學的時候不叫“白鹿洞書院”,叫“廬山書堂”“匡山國子監(jiān)”“廬山國學”等等。北宋初年,趙宋王朝占領(lǐng)江州以后,“廬山國學”就自然終結(jié)了,因為李家王朝已經(jīng)垮掉了。于是,江州的地方人士開始在這里建立書院,從這個時候開始叫“白鹿洞書院”。 這個書院辦到北宋末年的時候,由于戰(zhàn)亂就完全毀掉了。
第四個階段:南宋壯大發(fā)展。這是我要重點講的。1179年,朱熹任南康軍知軍,白鹿洞書院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朱熹首先到這里實地勘探,看完以后他覺得這個地方太好了,非常適合靜下心來讀書,所以就想修復。但是一看,基本全毀掉了,殘垣斷壁。所以他就給皇帝上書,這些文字現(xiàn)在都保留著,大致的內(nèi)容是這樣說的:現(xiàn)在處在這樣的比較好的時期,江南一帶的道觀和寺廟有幾百處都紛紛修復,而儒家的這么一個好的讀書的地方,卻至今荒廢著,這是很不好的現(xiàn)象,所以他懇請皇上同意修復這個書院。他的懇請得到了批準。
朱熹得到皇帝的同意以后,就大張旗鼓地開始修復白鹿洞書院了。盡管千年以來,白鹿洞書院一直在不斷地毀掉、重修,毀掉、重修,但是到現(xiàn)在,其基本格局依然是沿用當初的。白鹿洞書院的格局設(shè)計得很漂亮,它由五個各自獨立又相互貫通的院落組成。這五組院落一字排開,跟它平行的是一條流了千年卻未干涸的溪水,叫貫道溪,很美。朱熹任上三年,為興復書院殫盡竭慮,他兼任洞住、親訂洞規(guī)、置田建屋、充實圖書、親臨講課。
我給大家講一講“置田”,其中可見朱熹想得很遠。朱熹當時就想,怎么樣使書院長治久安?他想我很重視,可是我走了呢?如果我的繼任者不重視怎么辦呢?那就又垮掉了。所謂不重視,不是他要把這個書院怎么樣,而是他從財力上不支持就完了。所以他想了好久,把白鹿洞書院周邊的幾千畝田地和數(shù)千畝山林全部征下來了。他給這些田取了個名叫“學田”,平時租給附近的農(nóng)民種,用我們現(xiàn)在話叫訂好合同,每畝田到了秋收的時候給書院交多少糧食,叫“學租”。“學租”交來,這些糧食可供學子食用,多余的還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換成錢,用以維修書院的房屋和維持平時開支。這件事兒做得太好了!不容易呀!這些“學田”和周邊的幾千畝山林,至今依然保留著,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現(xiàn)在,政府給白鹿洞書院配的工作人員里面,還專門配了“護林員”,并還專門建了瞭望臺,為什么?怕發(fā)山火。白鹿洞書院周邊的樹全部都掛了牌子,都有記載,每棵樹都有名字,都有編號,掉了一棵都要受到追究,因為這些樹的樹齡都在千年以上。站在這些樹前,我有一種深深的敬畏感。我們?nèi)送A粼谶@個世界上的時間太短了,命長的一百年,命短的幾十年,而這些樹在這里一站就是千年。我經(jīng)常向它們鞠躬,我說老爺爺?shù)睦蠣敔敚蚁蚰阒戮戳?,了不起啊,你閱盡人間春色啊。
不僅如此,朱熹還廣邀著名學者來講學,開創(chuàng)了書院“講會”制度之先河。其中最著名的是,留下了朱熹和陸九淵“南康之會”的佳話。在“南康之會”前五年,在鵝湖書院,由呂祖謙牽頭,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和朱熹舉行了一次學術(shù)辯論。他們是宋代兩大學派的代表,陸九齡、陸九淵是“心學”的代表。這一次“鵝湖之會”雙方都對對方進行了貶低,最后不歡而散。五年之后,陸九齡去世了,陸九淵到白鹿書院來找朱熹,請朱熹幫他哥哥寫一個墓志銘。朱熹馬上答應。反過來,朱熹又做了一件很大度的事兒。他說,我想請你給白鹿洞書院正在讀書的這些學子們,做一次學術(shù)演講。陸九淵根據(jù)孔子的兩句話“君子欲于義,小人欲于利”,講了義利之辨。陸九淵是中國古代演講的高手,他演講的那一天,不但所有的學子一個不缺,朱熹親自坐在前面,其他的政府官員也都來了。最有意思的是,附近的農(nóng)民都來了,實在坐不下了,就站在外面靠著窗子靠著門聽。陸九淵就順著自己的思緒講下去,講到什么程度?史書記載,聽眾包括農(nóng)民在內(nèi),都紛紛掉眼淚,講得太動人。講完之后,朱熹第一個上去發(fā)表自己的感慨:“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他說真的太好了,我要和我的學生們一起,牢牢地記住陸先生的教訓。并且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說到這里,負愧何言。”他說我朱熹在這里也多次講學,但是我從來沒有講到陸先生這么深刻,沒有他講得這么好,我對不起大家,今天總算是聽到了好的學術(shù)演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