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與亞太戰(zhàn)略格局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臺灣問題與亞太戰(zhàn)略格局

一、亞太地緣政治與中美關系

太平洋地區(qū)涉及到中、美、日、俄四大國之間的關系,對中國而言,核心是中美關系。中美目前看似對手,但從戰(zhàn)略層面上看,中美應當是朋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歷來只以打不敗的對手為朋友,無原則尾隨它后果必然是被拋棄,從吳庭艷、蔣介石、達賴,乃至葉利欽、薩達姆和最近剛下臺的格魯吉亞總統(tǒng)謝瓦爾德納澤,都先后被美國利用和拋棄。日本也是早晚要被拋棄的,所以日本對美國總是懷著不信任的感覺。日本沒有歸宿感,它無力單干,又不知道跟誰干。李登輝想把臺灣送給日本,日本人真想要卻又不敢馬上要,李登輝本質(zhì)是要當一個日本人,但一時半會做不到。中美之間的地理相距很遠,今后雙方也會有一些較量,但20世紀10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大凡亞太地區(qū)遇到重大的政治災變,都是在中美合作下解決的。

20世紀初,歐洲一些國家要肢解中國,美國堅決不同意,今后美國也不愿意看到中國徹底解體,而更愿意看到的是—比如“雅爾塔秘密條約”中所要求的那種—有限分裂,美國必須保證亞洲有—比如“雅爾塔秘密條約”中所要求的那種—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中國這個板塊的存在。如果中國垮下去,亞洲就出現(xiàn)了一個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會起來,俄羅斯力量就會南下,美國就無法收拾局面。看看20世紀40年代日本在中國所做的版圖切割,就知徹底肢解中國歷來是日本的戰(zhàn)略,現(xiàn)在又加上了李登輝及其“臺獨”死黨,李登輝寫的《臺灣的主張》中的重要觀點之一就是消滅中華民族和肢解中國。因為他太知道在亞太地區(qū),中國和俄國不垮,日本就不可能再重溫“大東亞”舊夢,而日本如起不來,“臺獨”就永無指望。

最近有個“對日新思維”[1],說日本必然走向強大[2]。這句話本身就沒有前提,大國較量不僅是比經(jīng)濟總量及人均GNP,要是這樣的話,瑞士也就成大國了;也不能單純比軍事力量,如果有軍事力量而無這種力量發(fā)揮的地理空間,那這種力量就會因國家狹小的地理條件而大打折扣。所謂國際格局,實質(zhì)都是大國安全空間分配后的格局。大國的存在必須有其相互默認的安全外圍地區(qū)。從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的維也納體系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雅爾塔體系,都是圍繞著戰(zhàn)勝國,特別是其中大國間的外延安全空間如何分配而展開的。兩個人坐得太近會覺得就不舒服,國家,尤其是大國之間也是這樣。大國之間小國多,這有利于緩沖大國矛盾。

日本的地緣政治條件四面掣肘,極其脆弱。在北方,俄國人踩著“北方四島”后尾。南方還有美國在沖繩島牽著日本的韁繩。美國人既然對日本那么好,為什么不支持日本把北方四島收回來?美國人從來沒這樣說,更沒這樣做,相反在這個問題上,倒是中國曾在60、70年代支持過日本??梢娒绹藢θ毡臼遣环判牡?。日本一直盯著中國臺灣地區(qū),中間有美國的阻擋,美國不會把臺灣給日本;當年正是因為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后拿走了臺灣,才有后來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日本巴掌大的地,夾在中、美、俄之間,東南亞國家還不買它的賬,因此,它沒有任何地緣政治空間,更談不上安全外延空間。所以它無法成為大國,除非中、美、俄用“新思維”讓出一些地緣利益,以更“博大的胸懷”和更“高的戰(zhàn)略視野”來給日本崛起創(chuàng)造條件,那樣日本就有可能真的從經(jīng)濟大國走向政治和軍事大國。

日本人明白,沒有外延安全空間,日本是不可能崛起的。20世紀40年代,日本搞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在近衛(wèi)內(nèi)閣時,日本已經(jīng)將中國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qū)拿下了,處于最有利狀態(tài)。如果日本按近衛(wèi)內(nèi)閣的政策,組成汪精衛(wèi)傀儡政權后,就不要向南觸動英美利益,更不要打珍珠港,那今天的日本就很難說是什么樣的。歷史真的是此一時彼一時,多做一點兒和少做一點都會前功盡棄?,F(xiàn)在李登輝希望與日本一起肢解中國,他只想要當時汪精衛(wèi)的地盤。如果李登輝的企圖變成了現(xiàn)實,那么,未來的西太平洋地區(qū)就是以日本和臺灣為鐵盟,以日臺為軸心并以美國為依托的反制大陸的政治格局。屆時中、美、俄三家就會同時感到,目前有人提出的“對日新思維”與用體溫暖蛇的農(nóng)夫思維并無兩樣。

以史為鑒,可知得失??纯串敃r日本是怎么起來的,就會知道它未來的可能走勢。18至19世紀初,中國為世界大國,日本根本沒有向中國挑戰(zhàn)的念頭。19世紀40和50年代,中國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打敗。這令日本人吃驚。1854年美國武力強迫日本打開門戶,此后日本相繼與美、英、荷、俄、法等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日本人在民族危機時沒有膽怯,而是積極進取,銳意改革:1866年開始明治維新,制定了一系列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軍事上海軍效法英國,陸軍效法德國,結果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扭轉(zhuǎn)了困局。1895年甲午海戰(zhàn)日本打敗中國,1905年又打敗了俄國。中國和俄國力量退出東北亞后,日本在亞洲迅速崛起,其外延安全空間迅速擴大。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1927年日本召開“東方會議”,決定侵略中國。此后日本國內(nèi)政策迅速軍國主義化,并從30年代始日本以扶持傀儡政權的方式逐步侵占中國東北、華北和華中地區(qū)。1941年10月東條英機組閣,突破近衛(wèi)政府的有限擴張政策,進一步將戰(zhàn)爭引向東南亞英美勢力范圍并突襲珍珠港。這導致美國參戰(zhàn)并同中國結盟。自此日本開始衰落,1945年戰(zhàn)敗后,日本從哪來又回到哪去:其地緣政治利益回到一百年前即明治維新前的狀態(tài)。

責任編輯:潘攀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