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服務背后的改革問題
記者:目前的這種慈善組織和公權力之間的關系模式,與您理想中的模式是否接近呢,或者說,您怎么評價?
王名:我個人認為,這次的慈善法是一個里程碑,對整個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社會轉型,是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無論是從立法過程,還是現(xiàn)行的立法框架,還是從法律出臺后所可能形成的制度空間來看,這次的立法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畢竟不可能盡善盡美。就草案目前的狀況而言,我個人感到遺憾的是政府購買服務問題。
現(xiàn)在許多慈善組織的收入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政府購買服務,甚至有的慈善組織90%、100%的收入來自于此。依照草案的規(guī)定,慈善組織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yōu)惠。我曾建議將“購買服務等公共資金”列入“慈善組織的收入”中,但目前來看這并不明確。政府購買服務,意味著有一部分公共資源會進入慈善組織,這部分資源如何定性?該不該視為慈善組織的正常收入而獲得稅收優(yōu)惠?
政府的資金進入了慈善組織,如果是用于公共服務的話,應該享受稅收待遇。通俗來講,這實際上是錢從政府的左口袋,轉到了右口袋,只不過是在右口袋花的時候,不是政府直接花,是慈善組織在花,這時候不應再征稅。但草案在這個問題上比較模糊。
當然,這種模糊狀態(tài)的背后,是基于對另一個問題的考慮?,F(xiàn)在我們的慈善組織實際上有兩種類型,(通俗來講)官辦的和民間的。如果在慈善組織的收入來源中特別強調政府購買服務資金,那么,官辦慈善組織則會直接把原來的政府撥款轉化為購買服務。這種轉換實際上是缺乏前提的,可能會影響這部分公共資源在所有慈善組織中的有效配置,可能會對改革形成消極影響。在把政府撥款機制轉化為購買服務之前,機構本身的性質應當由一個政府附屬機構轉變成一個社會組織。我們希望在順序上,先推進相關機構本身的改革。所以,基于這樣的背景和問題,我也沒有特別地堅持我的建議。
記者:這實際上引申出了官辦慈善組織的改革問題。
王名:是的。有關官辦和民辦,慈善法目前沒有做這樣的區(qū)分。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在講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時講到了政社分開的問題。政社分開對一部分慈善組織來說也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全國性的影響比較大的一些基金會和公益性社團。原來我們的公權力和慈善是沒有分開的;而慈善法頒布以后,我們又希望公和私有一個合作機制。如果沒有在先的改革,直接進入合作,是不行的。應該是先改革,即先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組織或者慈善組織,然后再建立與公權力的合作機制。
那么,改革還沒有進行或者還沒有實現(xiàn)的這樣一些組織,還沒改革就進入了一個后改革時代,它們應該如何按照新法來參與慈善?這確實是慈善法里目前比較模糊的地方,但這也確實不是慈善法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應交給改革來解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