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財產是社會的
記者:有相關人士建議參照公司法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設立會員派生訴訟制度,即在特定條件下賦予會員訴訟主體資格,使其可以代表慈善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追究侵犯慈善組織利益的管理人員的責任,使慈善組織的內部治理規(guī)則長上牙齒。但目前草案沒有涉及這一點。您怎么看這個建議?
王名:這個想法的用意是好的。但問題在于概念上的不一樣:慈善組織是社會的,對它的權利不是股東權利,也不是會員權利。從所有權的角度講,在慈善組織上,是一種社會所有權。不僅是會員,其實所有的公民,都有對慈善組織的監(jiān)督權和起訴權。
在這點上,英國的公益舉報制度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它建立了一個全國的受理舉報體系,所有公民在任何時候發(fā)現(xiàn)慈善組織有違法、違規(guī)或者有所質疑的話,都可以舉報。我們目前還沒有建立這種公益舉報制度。但在監(jiān)督管理方面,草案要求慈善組織的信息必須向社會公開。我們下一步也在探討,慈善組織是公法人,它實際上是公民享有的一種權利的受體,它首先代表捐贈人,然后代表受益人,而慈善組織所獲得的慈善資源是面向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所以任何公民都應該是慈善組織的法律主體,都有相應的權利。
記者:這其實也是我想問的一個問題,即慈善組織的財產所有權問題。
王名: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當然目前慈善法沒有最后明確這個概念,這也是我個人稍微有點遺憾的。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是有點爭議的。我個人一直主張用“公益產權”這個概念來表述慈善組織的財產所有權,即,慈善組織的財產不屬于政府,也不屬于個人,它是屬于社會權力范疇的一種公益產權,界于私人和國家之間。也有觀點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產權,意思是一樣的。草案對信息公開的強調,實際上就表達了這樣一種傾向:慈善財產是社會的,要對社會負責。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