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馬路管家”啥都管 李家三代傳承“養(yǎng)路工精神”
公路是個流動的小社會,養(yǎng)路工能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這段23公里的國道,李德彬每天都要走好幾遍,除了道路養(yǎng)護問題,路上遇到的各種事他都要管。工友們開玩笑稱他為“馬路管家”,而評價起“管家”他們都用了“心可軟”。
碰到拋錨的汽車,李德彬都會上前問問,缺工具了他會騎車回道班幫忙拿過來,輪胎破了他會介紹縣城哪里能補。“三夏”期間,他還在道班門口設(shè)置“便民服務(wù)站”,配備常用藥物、氣筒、鉗子、千斤頂及純凈水等,方便農(nóng)機手和下地群眾……這些,他從沒提過錢字。
工友們不理解:“這又不是咱的工作,咋見啥事都管?”而他卻回答:“這是做好事,又不是壞事。”
李德彬在便民服務(wù)站前。圖片來源:周口市文明辦
最讓李德彬心疼的是碰到老人和孩子。2000年時,一位老人在路上走著時突然犯病,說不了話,李德彬騎三輪車把他送到附近診所輸液,并一直守候三個小時直到老人家人趕來。碰到被遺棄在路邊的嬰兒,李德彬會讓女養(yǎng)路工送來棉被,然后聯(lián)系警方接走。李德彬養(yǎng)護的公路段附近是八里廟村、半坡店村,李德彬是鄉(xiāng)親們的熟人,大家都惋惜地說:“那是個老好人啊,可惜了!”。
李德彬的工作服和榮譽證書。圖片來源:周口市文明辦
李德彬一家,三代都是養(yǎng)路工。父親李恒榮已年近八旬,是80年代的一名老養(yǎng)路工,那時還沒有機械化,“公路上的活兒苦是出了名的。這么苦為何還讓德彬當了養(yǎng)路工?”面對這樣的疑問,老父親說:“好賴工作都得有人干,不管干啥都要干好。”
在李德彬臥室的角落,擺著一個廢棄書桌,桌斗里裝滿30多本榮譽證書。“全市公路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淮陽縣公路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全省公路養(yǎng)護工技能競賽優(yōu)秀選手”等,從1990年到最近兩年的都有。
“爸爸特別珍視這些榮譽,很少讓我們亂動。”15歲的女兒李雅潔說。
“爸爸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可能有人覺得這是一種缺點,但我不這么想,正是因為在乎別人的看法,才會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懂得換位思考,樂于助人,這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李雅潔2015年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這個消息爸爸沒能聽到,她在一篇作文里說:“按照爸爸的做事準則,我想我可以走得更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