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重大決策預公開制度、推行行政執(zhí)法公示制度、遇重大突發(fā)事件主要負責人要帶頭接受媒體采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
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部署,再到中辦國辦聯(lián)合發(fā)文,中央對信息公開工作的要求不斷加強,政務信息公開如何從中央的“要求”走向地方自覺踐行的“守則”?
中央再提“信息公開”,有何深意?
根據(jù)《意見》,要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
“公開既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又能形成社會合力來解決問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認為,強調要回應公眾關切,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這是建設法治政府、陽光政府的基本路徑”。
《意見》提出,到2020年,依法積極穩(wěn)妥公開內容覆蓋權力運行全流程、政務服務全過程。云南省馬龍縣委書記賀勇認為,隨著“自媒體”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信息公開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各級政府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要求。
十八大以來,中央一方面加大反腐力度,另一方面不斷推進依法行政。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看來,中央再次要求加強政務信息公開,有助于進一步反腐,也順應了民意。“反腐的力度越來越大,通過進一步公開政務信息,有助于從源頭上制止腐敗”。
與過去相比,此次要求范圍更廣、要求更為具體、操作性更強。“以重大決策預公開制度為例,具有制度建設上的意義。”董天策認為,盡管決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中間的相關方案、進程通過各種形式預公開,聽取社會各方的意見,有助于科學決策并減少腐敗。
云南一名基層干部表示,中央再次強調信息公開,對各級政府推進這項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雖然有壓力,但我們要按照中央要求,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歷經多年,一些地方仍在“捂蓋子”
從2008年5月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到201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部署,再到中辦國辦聯(lián)合發(fā)文,信息公開工作不斷提速,新聞發(fā)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許多地方和部門還建立了例行新聞發(fā)布制度。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及時主動組織新聞發(fā)布,逐漸成為各地各部門的共識和普遍做法。
然而,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門,事件發(fā)生后不是主動地回應輿論關切,而是想方設法拒絕公開信息,要么念“拖字訣”,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搪塞公眾和媒體,甚至動用公權力“捂蓋子”。
河南鄭州煤炭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發(fā)生爆炸,直到河南省政府安委會詢問時才上報,距離事故發(fā)生已經66小時;黑龍江鶴崗礦難瞞報超過30小時,記者采訪遭遇推托;山西發(fā)生苯胺泄漏并引發(fā)重大環(huán)境污染,由于缺乏權威信息且處置不及時,造成下游河北邯鄲大面積停水并引發(fā)公眾恐慌;廣西鎘污染后繞開春節(jié)發(fā)布信息,公眾知情權被忽視。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雖然各地都在踐行政務公開,但推行的力度還遠遠不夠。
在董天策看來,中央再次發(fā)文要求政務信息公開,說明一些地方信息公開做得不好,甚至有回頭的傾向。云南一名宣傳部門負責人也告訴記者,遇到重大突發(fā)事件或者社會關切問題時,一些領導容易存在僥幸心理,怕事情公開后會擴大影響,進而影響自身前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