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四大書院之首的嵩陽書院里,有兩棵不知年歲的參天古柏。相傳,它們曾分別被漢武帝敇封過“大將軍”和“屈居二大將軍”。“二大將軍”即第二大將軍,為什么還叫“屈居”呢?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
有一年,漢武帝到嵩山封禪,駕臨嵩陽書院。那棵“大將軍”,生長在院門口,漢武帝一進門便看到了,道了一句:“好一個大將軍!”跟隨官員趕忙記錄下來。于是,就有了“大將軍”封號。進入院內(nèi),漢武帝朝里一望,好家伙,還有一棵柏樹,比剛剛受封的那株更高大。稍遜一些的有了封號,更高大的自然也該封呀,要不,如何體現(xiàn)“皇恩浩蕩”?這下子,漢武帝犯難了:“大將軍”已經(jīng)封了,再封個“大將軍”有點俗,顯得皇帝忒沒文采;封個“二大將軍”吧,又顯得皇帝有不公道之嫌。不過,皇帝就是皇帝,漢武帝雖然“略輸文采”,但腦子轉(zhuǎn)悠得也是夠快,當即想起了“屈居”二字,立馬說道:“只好‘屈居二大將軍’啦!”
“皇上圣明,‘屈居’二字用得好!‘屈居二大將軍’封得好!”
“好!”“好!”“好!”
在馬屁精們一片叫好聲中,“屈居二大將軍”遂成了定局。
既然明知“屈居”,為什么還要讓人家“屈居”?就是因為掌握敇封大權(quán)的人是皇帝,是真龍?zhí)熳?,位尊九五,開口金科玉律,錯了也不能糾正,并且從來不會有錯,說你啥你就是啥,說你“屈居”你就得“屈居”。翻看一下中國的歷史,只要當了皇帝,權(quán)力就是至高無上,莫說錯封一樹不甄別,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不感冒”,賜你鴆酒、黃絹帶、牛耳刀,讓你來個自我了斷,你也得“謝主隆恩”,遵旨照辦。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叫“不認錯瘟疫”。就是說,這種不認錯誤是一種傳染病,在中國的朝廷、官場上傳染了幾千年,主體人權(quán)力越大,危害越大。漢武帝本人就是一個典型,他在位期間,崇信不老方術(shù),八面立祠,四方奉祀,神鬼當?shù)?,把好端端的一個“文景盛世”推向了迷信盛行。尤其當發(fā)現(xiàn)方士少翁在牛腹中藏帛書欺騙他之后,他把少翁殺了,卻讓人謊稱是“誤食馬肝中毒而死”,仍然執(zhí)迷不悟,直至臨死也不認這壺酒錢,是一個典型的不認錯病號。
即使頭腦清醒之人,有時也會患不認錯病?!度龂萘x》中有這樣一段:一個月夜,曹操坐在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shù)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zhí)戟。文武眾官,各依次而坐。面對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覤烏林,四顧空闊,曹操心中非常高興,把酒祭奠于江中,滿飲三爵,持槊立于船頭對諸將說:“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shù)、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
歌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就是曹操那首著名的《短歌行》。
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
就在這當口,一位叫劉馥的大臣不看火候,提了個建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曹阿瞞正在興頭上呢,聽了此言,不禁大怒:“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劉馥當即沒了性命。
曹操在古代君王權(quán)臣堆里,應歸于明主之列。但這里卻因為人家提了一點相反意見,便痛下殺手,故歷來為不認錯論者所詬病。
不知有錯、死不認錯,很顯然是違背人類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的??芍档镁璧氖牵两袢?,失誤在一些人那里仍然諱莫如深。據(jù)說,廣東的一座政府機關(guān)大樓里沒有15層。這令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15并非4、14這類不吉利的數(shù)字,為何偏偏少了這15層?一番研究后,人們方才大悟:“15”乃是“失誤”的諧音,沒有“15”就是“沒有失誤”。企求無過,竟然寄托于一阿拉伯數(shù)字護佑,足可見唯心主義思維的荒唐。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人的思想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由于種種客觀條件對人類認識的限制,由于客觀事物本身的矛盾展開及暴露也有一個過程,加上人的認知受著自身生理狀況和精神狀況諸如年齡、素質(zhì)、知識水平、思想方法等限制,在復雜多變的客觀事物面前,任何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是有限的,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誤差是在所難免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錯誤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以為自己不會有錯誤,或者以為錯誤改掉了便不會再生了,未免過于天真;錯誤如同禿兒頭上的虱子,明擺在那里,死不承認,掩耳盜鈴,更只會讓人笑掉門牙。一個人到了這種地步,再不會有出息;一個民族要是如此,只會落后,枉談進步。因此,早在二千多年之前,老子就有一則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說的就是要把自己作為最強的對手,這話是非常睿智的。人的認知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人在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的錯誤,好比韭菜生長,除非人死燈滅徹底刨了“韭菜根”,否則就要長出苗來,割了一茬還會長另一茬。唯有正視問題,不斷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才能不斷深刻、不斷接近客觀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關(guān)鍵體現(xiàn)在戰(zhàn)勝自我上,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正視自身錯誤、戰(zhàn)勝自身錯誤。一個正常的自尊自重的人是這樣,一個健康的自信自強的民族同樣也是這樣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