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低頭族”需矯正自己的心理障礙
關于校園“低頭族”,相關報道層出不窮。針對這種現(xiàn)象見招拆招的“無手機課堂”,甫一推出,也引來外界不少好評。不過,校園“低頭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學生們對手機的依賴僅靠行政手段來阻斷,仿佛力量顯得單一了些。
課余時間使用手機,這個法無禁止即可為。但在課堂之上還手癢難耐,會時不時刷微博、玩手游,就完全不是“有組織,無紀律”的問題了。畢竟,課堂并不具備候車大廳、快餐店那種打發(fā)時間的環(huán)境氛圍,而是特定的學習場所。它賦予學生們應該是一種精神較為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學生們大腦和眼線所交叉的核心位置,都應在黑板和老師身上。當然,偶爾走神或者慵懶片刻,也實屬正常。畢竟,一個人的精神集中度有限,開開小差也無可厚非。
另外,大家也發(fā)現(xiàn),即便都帶著手機進入課堂,但真正會花心思玩手機的,往往就是那么幾個人。他們對于手機的傾注度,和老師課程精彩、課堂互動性的熱烈都沒有正比關系。“不管東西南北風,癡迷手機不放松”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反觀大多數(shù)同學,偶爾會因為手機走神,但都能及時歸位。這就說明,作為“少數(shù)派”的前者,很可能在行動意識上需要心理矯正。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具有缺陷,這個也是正?,F(xiàn)象,無需上綱上線。對手機不可自拔的校園“低頭族”來說,他們的心理意識更趨向于早些年讓無數(shù)家長老師頭疼的網(wǎng)癮癥狀。但不同的是,手機賦予的生活功能更加強大,因此,“低頭族”并沒有因此而與外界自我隔絕。相反,他們利用手機來實現(xiàn)的生活便利性,反而會更多。
然而,正是因為手機使用頻率過度,自己也會陷入到“無意識”狀態(tài)中。仿佛一下不看手機,就會錯失一次秒殺相機的機會,和異性好友的即時通訊就會“不在服務區(qū)”。其實,“低頭族”們正是陷入到某種人為的陷阱中。這種“陷阱”,正是信息化時代把生活頻率提高后,無形中給人“一步?jīng)]跟上,步步跟不上”的緊迫感。
去商店里來一次實體購物而非網(wǎng)購,和好友寫一份白紙黑字的書信而非QQ,去電影院里看次美國大片而非愛奇藝。“低頭族”們?nèi)绻延|角放到手機之外,會發(fā)現(xiàn)世界的大不同。學校方面更應該打造這些心理的“綠色通道”,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真正地解開那些“低頭族”的手機枷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