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恩格斯在為《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所作的序言中說:“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這個評價,充分說明《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志性著作?!短峋V》一方面對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實踐”的概念,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造世界、改造社會的哲學。馬克思把實踐概念作為哲學的基本概念,不僅為其新哲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科學的基石,也為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運用《提綱》中的實踐觀點認識和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之路,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三者協(xié)調推進。
首先,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三者協(xié)調推進有別于西方的“三權分立”,是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現(xiàn)實國情相結合得出的必然結論?!短峋V》中指出,人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主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識事物要從實踐出發(fā)、實事求是。習近平在比利時發(fā)表演講時說:“世界是多向度發(fā)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fā)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如何在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推進法治建設,一些人認為要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并且以他們在法治建設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績來證明自己的正確。這實際上是一種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是缺乏實踐的體現(xiàn)。“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建設法治中國沒有現(xiàn)成答案,需要我們立足于中國國情,在實踐中去探索。鄧小平多次對國外的政治家發(fā)表談話,說有些人主張中國搞三權分立,多黨競爭,那是災難,這樣的體制在西方是有它的優(yōu)越性,但是中國不成。從我們的國情來看,人口和民族眾多、地域廣博,地區(qū)發(fā)展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廣大群眾的公民意識和法治思維、法治信仰還沒有牢固樹立,同時還面臨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學戈爾巴喬夫搞多黨制、多元化,就很可能像前蘇聯(lián)一樣亡黨亡國。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以文化為基礎發(fā)展出來的制度設計,因此,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要與其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現(xiàn)實國情相結合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法律制度與政治制度緊密相連,有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就必須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所決定的。而西方的法律制度植根于其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踐和資本主義法律文化,顯然不適應中國國情。當然,我們也要對西方法治思想有鑒別地加以吸收。不搞“三權分立”,不等于說我們就反對分權,反對權力的制約。在權力配置的意義上,公權力大致可以分為立法權、執(zhí)法權和司法權。依據法律規(guī)定,每一種權力都有特定的行使范圍。一種權力不能越界到其他權力領域,更不能越界到社會自治領域。這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權力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需要明確的是,這種權力的劃分和邊界的劃定,是根據權力的不同分工作出的。在我國,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國家機關雖然分工不同、職責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各自職權范圍內獨立負責地進行工作。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個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因此,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三者協(xié)調推進與西方多黨論的“三權分立”本質上就不同,不可混淆和模糊。
其次,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三者協(xié)調推進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必然選擇?;仡櫧▏?6周年的歷史脈絡,從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5年的探索,1954年通過了第一部憲法,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再到黨的八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這都是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但是后來,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發(fā)生左傾,我們開始急于求成,搞“大躍進”,希望能很快完成社會主義,達到共產主義,這就脫離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后來逐步演變,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文革期間一切受到沖擊,五四憲法和黨的八大以來確定的正確路線被徹底否定,公檢法被砸爛,整個十年期間,全國人大幾乎沒有開過會議,沒有制定過法律法規(guī),法律機構也處于被摧毀的狀態(tài),法治更是無從談起。立法、執(zhí)法、司法三者各有側重,不能互相替代,罔顧三者間辯證關系、不尊重法治規(guī)律的教訓很深刻。因此,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強調“為了保證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我們還提出了十六字方針: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并確定了依法治國基本戰(zhàn)略,1999年正式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修正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執(zhí)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zhí)政的一個基本方式”,強調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現(xiàn)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宣布,“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無法可依發(fā)展到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是相對于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實施是一個更加復雜和艱巨的過程,依法治國的目標并未全部實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如何使“紙上的法律”變?yōu)?ldquo;行動中的法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現(xiàn)有法律的實際效果。到了這一階段,我們開始對法治建設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法律體系只是強調立法層面的問題,并沒有強調法律的實施及其實效,只有在法律體系得到有效實施之后,才能形成法治體系。法治體系有著豐富的內涵,包含了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法律監(jiān)督等動態(tài)過程。鑒于此,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提高依法執(zhí)政水平,“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任務和舉措,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茖W立法,是強調法律規(guī)范的質量,所追求的是“良法”,而不再只是“有法可依”;在此基礎上,強調要注重完善法律規(guī)范實施機制,追求“善治”,主要說的是嚴格執(zhí)法和公正司法。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協(xié)調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是我們經過反復地探索,經歷了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總結之后,在實踐基礎上得出的歷史的結論,更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也更符合我國實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