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66歲的科爾賓(Jeremy Corbyn)以接近工黨黨內(nèi)60%的得票率擊敗了其他三位實力派選手,成為英國工黨的又一任領(lǐng)袖,其本人也被媒體稱為“有史以來最左的領(lǐng)導者”??茽栙e的當選讓世界為之震驚,他給英國政局近二十年來“中間路線”的左右之爭注入了一股新的不確定性。
“新”工黨思想的“潰敗”
隨著2015年5月7日工黨在英國大選中的再次慘敗,黨魁愛德·米利班德宣布辭職,這標志著英國工黨黨魁位置的激烈角逐開始上演??茽栙e一直是工黨北伊斯利頓地區(qū)(North Islington)的下議院代表,但從未在黨內(nèi)擔任過重要職務(wù),也沒有真正進入過工黨的權(quán)力中心場域。當科爾賓向媒體宣布角逐領(lǐng)袖位置時,所有工黨的大佬們都認為這是一次陪練,僅僅是一個“極左”思想候選人的代表,不具有威脅性。正是在這種思想認識下,科爾賓成功地獲得了36位工黨下議院議員的集體簽名(35位以上提名才有參選資格),與另外在影子內(nèi)閣中擔任重要位置的三位候選人競選。然而,科爾賓出人意料的在第一輪中便獲得了59.5%的絕對票數(shù),毫無懸念地擊敗了其他三位候選人成為英國工黨領(lǐng)袖。這一得票數(shù)甚至超過當年布萊爾當選為工黨黨魁的票數(shù)。
科爾賓的競選過程實際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幾乎所有的英國工黨前政要都公開表示極力反對科爾賓成為工黨領(lǐng)袖,包括布萊爾、布朗以及米利班德兄弟。然而,這些工黨標志性人物的反對并沒有動搖工黨普通黨員和支持者們的信念,而恰恰反映了“新”工黨思想的潰敗,他們需要新的領(lǐng)袖,新的嘗試。甚至有的工黨黨員說,選誰都不會幫助工黨贏得下一屆大選,不如給科爾賓一個機會??梢姡?ldquo;新”工黨思想的潰敗是造成工黨黨內(nèi)支持科爾賓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工黨這個稱謂源于1997年英國大選時以布萊爾為首的工黨贏得下議院的絕對多數(shù),完勝保守黨而得名,正是因為大選的勝利,學者們將那時的一系列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調(diào)整稱之為“新”。這種“新”開始于金諾克的改革,鼎盛于布萊爾時期,延續(xù)于布朗時期,潰敗在愛德·米利班德時期。其強調(diào)“公私混合經(jīng)濟,積極福利國家,政府與市場合作,以及個人責任”。然而,“新”工黨思想的遺產(chǎn)讓越來越多的工黨黨員覺得已經(jīng)不再適合當下的時局。所以,當科爾賓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重新國有化,加大政府開支,政府大包大攬”的政策宣示口號時,這對于當下的工黨普通黨員們是十分受用的。因此,他成為新的英國工黨領(lǐng)袖也就不足為奇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