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上班講方言扣分是為文明加分
在有些人看來,江蘇對公務員上班講方言將被“扣分”的具體要求,有些過于嚴苛和小題大作了??墒牵诠P者看來,江蘇對公務員上班多講普通話,嚴禁講方言的具體要求并非吹毛求疵,這樣的規(guī)定與具體要求一點也不過分。
首先,公務員所從事的職業(yè),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頻率最為廣泛。如果身為一位公務員,在為人民服務,在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滿嘴講的都是方言土語,讓人聽得似懂非懂,如云里霧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不僅大大影響溝通的效率,而且也很可能使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對公務員所講的方言土語,產(chǎn)生分歧和誤解,本來一次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因“溝通障礙”而多跑很多冤枉路,才能解決。這不但嚴重影響干群關系的和諧與融洽,而且也使政府服務于民,辦事效率將大打折扣。因此,無論是從服務于民、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出發(fā),還是為了更有利于公務員和人民群眾“無障礙溝通”,嚴禁公務員上班講方言,非常必要,并不過分。
其次,公務員所服務的場所,往往是窗口單位,其言談舉止是否得體,代表的不僅只是個人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展示的更是其代表的單位文化與形象。因此,如果身為每一位公務員,在上班過程中,各吹各的調(diào),各講各的方言,對工作場所的語言要求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制,這不但顯得雜亂無章,嚴重阻礙公務員與兄弟單位及上下級單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且有損政府職能部門的務實精神與形象。因此,無論是從展示求知務實的政府職能形象,還是為了維護政府職能部門窗口形象,公務員上班期間,講好普通話非常重要。
再次,江蘇方言更為復雜,僅在江蘇境內(nèi)大致就有三種方言。試想一下,如果江蘇不對公務員的工作語言要求,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制——都講普通話。那么,僅僅江蘇省境內(nèi)各個地區(qū)的公務員如果各講各的方言,那么,彼此溝通交流起來,勢必就很困難,這樣一來,就更別說和全國其他地區(qū)“無障礙”交流溝通了。
說到底,對公務員上班講方言“扣分”并非吹毛求疵。無論是從江蘇地區(qū)的方言的復雜程度,還是為了公務員的整體素質(zhì)和形象,對公務員的上班語言提出具體的規(guī)定與要求——統(tǒng)一講普通話,不但不過分,而且非常必要。
公務員講方言被“扣分”是緣木求魚
“公務員上班講方言將被‘扣分’”乍一看這樣的新聞標題,不禁伙呆了。細讀內(nèi)容,原來江蘇出臺《江蘇省縣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情況監(jiān)測指標體系》,不僅密密麻麻規(guī)定了普通話監(jiān)測指標,對機關、學校、廣播電臺工作人員講普通話也進行了分門別類打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還要每年對全省所有縣市監(jiān)測結(jié)果統(tǒng)一發(fā)布。這樣的“硬指標”不僅讓“三級甲等以下”的公職人員頭疼,也引起網(wǎng)民的熱議。如此“小題大做”、“大動肝火”是否是歪和尚念歪了經(jīng)。
事實上,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標準語言。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梢哉f,講普通話是每一個公民在任何社會交際場合必須遵守的。國家公務員也應從自己做起,帶頭講普通話,成為推廣普通話的表率,這些都無可厚非。然而,強制性要求國家公務員、老師上班講普通話,確實操之過急。有人也許會說,“扣分”只是推廣普通話的手段。但仔細想來,這樣的考核明顯“南轅北轍”,涉嫌濫用行政權(quán)力。筆者認為,公務員講方言被“扣分”是緣木求魚,推廣普通話,更不該以“扣分”名義。
其一,推廣普通話是一項長期的國策,需要通過宣傳、推薦、提倡、鼓勵來完成,但真正把它落實成文件規(guī)定,竟然要“扣分”來督促,顯然是“不搭調(diào)”。還有,“打分”“扣分”這些工序如何完成?尤其涉及到每個縣市、鄉(xiāng)鎮(zhèn)以及到村委會小學,公務員、老師們上班講普通話,下班講方言,雖然“逃避”了被扣分,但對普通話的推廣百害而無一利。何況,“打分組”不可能隨時隨地在每個政府每個學校都安插監(jiān)測“眼線”盯著看著誰不講普通話,一時一地突擊式的督查扣分顯然更“形式主義”。而且,全省通報排名,這樣的打分沒有“懲戒”,不切合實際,不痛不癢,對于“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縣市決無大礙,他們只會無動于衷。
其二,縣鄉(xiāng)公務員尤其是窗口單位,每天面對不同的老百姓,前來辦事的很多都不會講普通話,甚至聽不懂普通話,他們只會講方言。筆者曾在一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鎮(zhèn)工作,彝族大媽來辦事,普通話根本聽不懂、不會講,溝通時只能喊來一名“翻譯”。其實,普通話也好,方言也罷,只要真心為群眾辦事,一個笑臉就是最好的表達,如果非要用普通話來評定、考核、排名,顯得“因噎廢食”,不僅平添了公務員上班壓力,還更會傷了干部的心。
其三,方言也是一種區(qū)域文化的表現(xiàn)。干部下鄉(xiāng)走村入戶,要想和群眾打成一片,如果只會講普通話,老百姓下意識認為是“外地人”“不懂鄉(xiāng)情村情”,以為你在擺官架子,不自覺中就與干部產(chǎn)生了思想隔閡,事難辦了,距離遠了,感情也自然會淡了??梢姡笏械目h鄉(xiāng)公務員講普通話,否則就扣分,顯得過于機械和死板。
據(jù)材料得知,在江蘇境內(nèi)大致有三個方言區(qū),長江以南是吳方言區(qū),長江以北至淮河兩岸是江淮官話方言區(qū),淮河以北約一百公里外是中原官話方言區(qū)。方言種類繁多,相鄰兩個縣就可能互相聽不懂方言。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化普通話推廣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普通話需要提倡,講普通話需要推廣,在當前普通話還沒有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主流語言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公務員說普通話,確實有點操之過急。
不得不說,對于公務員來講,使用正確、規(guī)范的普通話,是高效履行公務的要求,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但是,對于公務員強制要求講普通話不必過分要求,講普通話是一種本領,講方言更是一種群眾溝通的技巧和方式,兩者皆不可廢。其實,講普通話是需要氛圍的,要循序漸進,不可畢其功于一役,而且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溝通辦事,讓群眾滿意才是正道。
如此“紅頭文件”發(fā)文約束,必須“講普通話”顯得不合時宜,脫離實際,有名無實,更顯另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