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
1.研究馬克思主義關鍵在于立場、方法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學明教授認為,觀察我們周圍的一些人,為什么社會主義事業(yè)明明是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他們卻偏偏不把“功勞”記在馬克思主義的“賬”上。實際上,道理十分簡單,這是由于他們的立場、利益是與馬克思主義相沖突的。他們?nèi)狈︴r明的無產(chǎn)階級立場,從而也不愿意追求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不愿意正視和闡述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現(xiàn)實意義。這樣也就出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曲解。其中最明顯的有兩條:一是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一種“啟蒙主義”,似乎馬克思只是與西方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沒有區(qū)別地傳遞“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二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扯到一起,似乎馬克思與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家一樣回避社會制度、回避資本邏輯,把人類的苦難只是歸結(jié)為抽象的理性之類。要改變這種曲解,不是簡單地改變其研究方法就能做到,關鍵還在于如何端正立場。
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楊衛(wèi)認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前提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再下工夫,積累經(jīng)驗,提高理論水平。沒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就沒有正確方向,就不可能實事求是。
2.馬克思主義研究必須保持文本和實踐之間的平衡
黃力之認為,實踐證明,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就不能離開馬克思的文本來任意解釋馬克思主義。“說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指任意解釋馬克思主義)也必然面臨實踐的檢驗,有些問題通過實踐檢驗證明還是馬克思說得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全球的《資本論》熱就是例證。可見,講馬克思主義必須保持文本和實踐之間的平衡。
丁耘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夠生根,能夠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被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為什么?因為它是真理,能有效解決問題,有吸引力,特別是對于現(xiàn)實有解釋力。在立場、觀點、方法中,方法是最重要的,立場蘊藏在方法中,觀點是方法的結(jié)論。
3.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tǒng)一性
程恩富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是基石、觀點是核心、方法是靈魂,三者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和一致性。越是具有科學性的觀點和方法,就越能準確地體現(xiàn)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全人類的正確立場,反之則相反;方法越正確,觀點也就越正確和深刻,也就越能體現(xiàn)正確的立場;在階級社會中,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科學性、階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上海財經(jīng)大學的魯品越,復旦大學的李冉、蘇長河,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的孫力等都作了很好的發(fā)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