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沈陽軍區(qū)某炮兵旅董存瑞紀念館內設置的“董存瑞炸碉堡”復原場景(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原標題:用真相為英雄正名——媒體為英雄正名報道引發(fā)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葛素表 譚劍烏夢達)一段時間以來,調侃、抹黑和詆毀英雄形象的言論似乎成為一種網絡“時尚”。“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虛構”等言論在網絡上不斷被炒作,一些言論荒誕離譜。
這些網絡謠言不顧歷史事實,歪曲真相,引發(fā)惡劣的社會影響。為此,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解放軍報等媒體近期發(fā)起“為英雄正名”系列報道,引發(fā)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社會各界對抹黑污蔑英雄說不 自發(fā)為英雄“正名”
這些英雄遭到肆意調侃、抹黑、詆毀與質疑,也讓早有定論的歷史人物、事件逐漸演變成為輿論熱點和社會敏感點,擾亂了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沖擊。
網友對詆毀英雄的言論感到憤慨和痛心。搜狐網友“狙擊手謝特西里耶夫”說:“看著這些人質疑為國捐軀的烈士,真的心寒。”
軍事專家陳虎表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往往來自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旦英雄的形象轟然倒塌,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將造成極大的破壞。
當年的英雄們已不能面對鏡頭講述血與火的真相,也無法向詆毀者索回他們不容踐踏的榮光。也正因如此,新華社以“為英雄正名”為主題,派出大批骨干記者分赴一線,利用圖片、文字、圖表、視頻等多種媒介傳播方式,精心采編了一批文風清新、思想深刻、具有較強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的稿件,有力回擊了網上抹黑英雄的種種錯誤觀點。截至7月25日,百度檢索“英雄+正名”關鍵詞,顯示頁面近300萬個。
《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也紛紛發(fā)表稿件?!度嗣袢請蟆分赋觯袊嗣駨?ldquo;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處處都見證著英雄們的浴血榮光。作為后來者,我們每一個承蔭前輩者都有責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沒有權利懷疑和詆毀英雄。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如果我們不去“呼吸英雄們的氣息”,而淪為一個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功利的實用主義者或庸俗的消費主義者,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正能量的風向標。
↑5月19日,目前唯一健在的董存瑞兒時玩伴、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村87歲老人董連柱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白明山攝
《黃繼光血肉之軀為什么能擋住子彈?》《邱少云為何在烈火中一動不動?》《董存瑞是如何炸碉堡的?》……央廣“中國之聲”策劃系列報道《捍衛(wèi)英雄》,通過微信平臺連續(xù)推出多篇力作,解疑釋惑,酣暢淋漓。報道采用多種方式,展示英雄的普通人身份及樸素情感,做到在反駁質疑的同時拉近英雄與大眾距離。
《解放軍報》指出,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當今社會一些無知無良之人,以解構歷史、消解崇高為榮,肆意詆毀英雄,其行徑之卑劣、用心之險惡,令人心寒,為人所不齒。《解放軍報》強調,那些為國家民族敢于犧牲、甘于奉獻的人不被尊敬、漸被遺忘,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危險。捍衛(wèi)英雄,就是捍衛(wèi)民族的精神脊梁;守衛(wèi)崇高,就是守衛(wèi)民族的精神豐碑。
很多網友表示,這些稿件正視聽、明是非、服人心,并廣泛發(fā)聲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這組稿件的推出,為渴望發(fā)聲、崇敬英雄的網民提供了輿論陣地。新浪微博推出的“和英雄在一起”主題閱覽量高達4000多萬次,在騰訊新聞客戶端上,每一篇稿件的評論都達到了數千次,絕大多數網友對稿件提出的觀點給予正面回應,紛紛表示要深刻揭露詆毀英雄形象的險惡用心,嚴厲查處造謠詆毀者。
新華社客戶端網友“cuewh”說:“和平時期,英雄是精神的支柱;戰(zhàn)爭時期,英雄是國防的基石!詆毀英雄,就是在拆毀支柱,就是在挖掏基石。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就是那些英雄換來的,向英雄致敬。”
用事實拉直問號 用真相捍衛(wèi)英雄
“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有人打著尋找歷史“真相”的幌子,質疑英雄的事跡“細節(jié)”,無中生有設置話題,以此來顛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構歷史;有些人則為博取眼球,盲目跟風、扎堆起哄。
正如軍史專家徐焰所說,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下的游離,對未來的迷茫,對歷史的撕裂,甚至會造成一個民族對歷史的背叛,最終掩埋真相。英雄們的故事到底有沒有問號?只有事實才能拉直問號。
一些公眾一度被網絡懷疑迷惑,正是因為對英雄缺乏了解,對于公眾來說,英雄只存在于小學課本中為祖國犧牲的那個片段。只有讓英雄更多的人生細節(jié)為公眾所知悉,這樣的英雄對他們才是真實的、可親可敬的,公眾才能進入歷史現(xiàn)場,理解英雄們在那個片刻做出的非凡之舉。
為使報道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新華社、解放軍報等媒體多方尋訪英雄生前戰(zhàn)友、朋友、親屬,走進英雄紀念館,采訪專家學者,深入細致地對有關英雄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行了采訪。
↑李繼德老人參觀黃繼光紀念館,撫摸著黃繼光雕像激動不已。特約記者孫紹建 攝
當現(xiàn)年85歲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云始終一動不動”時,那些質疑“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的說法如此乏力。黃繼光的戰(zhàn)友李繼德義正言辭:“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xiàn)場!”董存瑞的生前戰(zhàn)友郅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時,就在他的掩護之下......
時間雖已遠去,但在親歷者的腦海里,記憶已經把英雄的名字凝結成一個個符號,英雄的壯舉也已在親歷者的目光中定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