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四個全面”方略必須緊緊抓住政治制度建設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制度是一個復雜體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在制度體系中的地位是不完全一樣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于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于關鍵環(huán)節(jié)。于是,我們又可以看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方略中這樣的邏輯思路:制度建設是重心,而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則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四個全面”方略中,“全面深化改革”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做的說明中,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語重心長地指出: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把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作為治國理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邏輯。早在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就明確指出,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到了黨的十三大前夕,鄧小平更進一步深切認識到,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因此,他頂住各方壓力,堅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第一次作了頂層設計,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政治建設的重要指針。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更是明確地講道,我們的方針政策還不夠穩(wěn)定,原因在于當時我們的制度還不夠成熟和穩(wěn)定,并提到再過三十年左右,我們的制度才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把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提出來,特別是強調政治制度在制度建設中處于關鍵環(huán)節(jié),這就抓住了當前和今后我們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牛鼻子”。
把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作為治國理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新歷史起點上我國現代化發(fā)展進程的現實需要。新的歷史起點,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進入關鍵階段,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新舊矛盾相互交織,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亟待提高,廣大民眾的政治參與訴求日益增加。凡此種種,都需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確保在制度內有序地加以解決。特別是腐敗問題。為什么會有塌方式腐???為什么動輒就是上千萬、上億元的大案?恐怕不能僅僅把原因歸于腐敗分子的思想意識薄弱,必須把政治制度的完善作為“治本”的“本”之所在。
把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作為治國理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體現了發(fā)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表明,在早期現代化階段,需要靠集中乃至集權的政治體制推進現代化事業(yè),但當進入到現代化中期階段,這種集中乃至集權的政治體制必須朝民主化法治化方向作深度調整和完善。如果平穩(wěn)實現政治體制轉型,則能夠有效應對新的挑戰(zhàn),否則將引發(fā)社會動蕩,嚴重阻滯現代化進程。目前,我國總體上正處于由現代化早期階段向中期和更高階段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自覺吸取諸多發(fā)展中國家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高度重視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