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jié)
1937年7月29日,日軍入侵北平。清華師生紛紛離校,張岱年與學校失去聯(lián)系,未能隨校南行,滯留北平。雖然時局動蕩,生活艱辛,但張岱年和滯留北平的一些學者抱定一個信念:不與敵偽合作,不到偽北大和偽師大去教書。
張岱年后來回憶:“我當時想,今日固然是國家艱難之秋,實亦民族中興之機,個人不應頹唐喪氣,因此勤力攻讀,專心撰述,以期有補于來日。”他為什么懷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堅定的勝利信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自強不息”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切的理解。上世紀80年代,本人曾聽張岱年講過,當時也有少數(shù)文化人投入敵偽政權,成了漢奸。他們之所以喪失民族氣節(jié),誤以為中華民族會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太膚淺”。
建構繼往開來的哲學體系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張岱年認為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滅亡,中國抗戰(zhàn)勝利在望。于是,他動筆撰寫其在哲學理論上的專著。此專著原計劃寫“方法論”“知論”“天論”和“人論”四部分,意在“窮究天人之故,暢發(fā)體用之蘊,以繼往哲,以開新風”,但到抗戰(zhàn)勝利,終因“亂世治學”“生事頗窘”,僅寫成《哲學思惟論》《事理論》《知實論》和《品德論》四部論稿,后又以《天人簡論》來簡述其歷年致思的哲學要旨。上世紀80年代,張岱年公開出版這五部論稿時,有學者仿照馮友蘭在抗戰(zhàn)時期寫的《貞元六書》,提議將此書稱為《天人五論》。
1942年,張岱年會晤私立中國大學校長何其鞏。何其鞏得知張岱年著有《中國哲學大綱》,恐他在戰(zhàn)亂中遺失,建議其到中國大學講課,借此將《大綱》印為講義。張岱年欣然同意,《大綱》作為講義第一次排印。此書歷經(jīng)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張岱年”的署名公開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張岱年家人在其遺物中發(fā)現(xiàn)他在抗戰(zhàn)時期寫的幾篇詩稿。其中大多是舊體詩,但也有一首新詩。詩中說:“東南起太平洋之濱,西北越昆侖山之巔,吾族經(jīng)營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們創(chuàng)造了崇高的偉大文明,我們從來有光輝的革命傳統(tǒng)。我們的成就是人類的光榮,我們的努力將永久延續(xù)以至于無窮。我們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們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們的疆土與文明不容許任何侵犯,我們誓以神圣的血液為之作干城。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學家在抗戰(zhàn)的艱難歲月中寫出這樣的詩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勝的信念。因而,當他聽到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必定歡欣鼓舞,以至成為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