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轉(zhuǎn)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613頁,注釋41、42。
[26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fā)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fā)表的聲明”(1949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84~85頁。
[263] 呂祖蔭著《毛澤東詩詞解讀》,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頁。
[264] 轉(zhuǎn)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頁。
[265]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266]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9年5月3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297頁。
[267]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9年6月30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頁。
[268]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6月30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頁。
[269] 參見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270]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雷潔瓊訪談錄》,載《黨的文獻》2011年第3期,第108頁。
[271] 參見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頁。
[272] 關(guān)于《美中關(guān)系白皮書》的編制和出版前后的背景可參考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5頁。
[273] 毛澤東:“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1958年7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326頁。
[274] 林肯:“兩者必舍其一”,艾捷爾編,趙一凡、郭國良主譯:《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頁。
[275] 毛澤東:“兩個中國之命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5~1026頁。
[276] 孔華潤(Warren I.Cohen)主編,王琛 等譯:《劍橋美國對外關(guān)系史》(下),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頁。
[277]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9~950頁。
[278] Yeltsin's resignation speech,F(xiàn)riday, 31 December, 1999, 10:40 GMT。
[279] 此借鄧拓詩《過東林書院》并反其意而用之。1960年5月鄧拓參觀東林書院時有感而發(fā):“東林講學(xué)繼龜山,事事關(guān)心天下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參見張帆著:《才子鄧拓》,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頁。
[280] “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檔案”,[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頁。
全文摘自張文木《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卷下),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630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