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保證路線方針正確。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頭騎著毛驢下山了,此人張果老,路上碰見了呂洞賓了。呂洞賓說:“張果老,你去干嘛呢?”他說:“我要去蓬萊朝圣。”他說:“你的毛驢是往西走。”你路線錯了,再往西走轉(zhuǎn)一圈也到不了蓬萊。他講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指路線的正確性很重要。
他講,第一,作為領(lǐng)導(dǎo)干部預(yù)見勝利的政治自信的重要意義。第二,通觀全局,抓住重心。,給大家舉一個總攬全局的例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投降之后,國民黨肯定要下山“摘桃子”。在這樣情況下,蔣介石三番五次地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毛澤東開始不同意,第一次他不想去,第二次也不想去,但是等到第三封信,再推辭就很難了。同時,斯大林等人也來信催促毛澤東趕赴重慶。你看,自己的認識,黨外的壓力。第三點,黨內(nèi)同志是反對的,劉少奇、周恩來都反對,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場鴻門宴。比如蔣介石不喜歡汪精衛(wèi),他可以通過什么事件把汪精衛(wèi)逼迫出國;他不喜歡胡漢民,打電話請胡漢民來家里喝茶,胡漢民到了蔣介石的府第,等半天不見老蔣,問老蔣干嘛去了,見不著,他正要出去的時候,就被軟禁了。蔣介石在這一點上像一個政客,所以毛澤東當年如果過去了,會不會有這種結(jié)果呢?全黨上下都非常擔(dān)心,但是毛澤東是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毛澤東在重慶待了四十多天,談出一個《雙十協(xié)定》,最后老蔣(蔣介石)也不執(zhí)行。后來,蔣介石首先派兵發(fā)動戰(zhàn)爭。
1948年前后,毛澤東與楊尚昆有一個談話,他說同蔣介石這場戰(zhàn)爭可能要打60個月,就是五年。前面30個月是上坡,比較困難,形勢也不好;但是后30個月叫傳檄而定,是下坡。1948年1月,蔣介石就動用飛機、軍艦,把上海、南京倉庫里的金銀珠寶、字畫全弄走了。他看到敗局已定。到淮海戰(zhàn)役的時候,我們65萬,他60多萬,我們基本上占優(yōu)勢,但是打得也非常艱難。但每天都有一些師、旅、團投誠的,起義的,投降的。這是全局性。
第二,綱舉目張,掌控中心。講一個例子比較合適一些,叫緊緊盯住對方要害。抗戰(zhàn)結(jié)束以后,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的仗怎么打呢?當時蔣介石一開始實行全面進攻,后來轉(zhuǎn)向重點進攻。一方面派人進攻山東解放區(qū),一方面派人進攻陜甘寧解放區(qū)。國民黨幾十萬部隊進入延安,毛澤東不撤離,與大家同在延安。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兩頭挑擔(dān)子,中間直插敵人胸膛,這是后來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提到的。他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zhàn)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握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一刀就是我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我們知道,我們共產(chǎn)黨能夠勝利靠什么?靠根據(jù)地,我們永遠不離根據(jù)地,但是劉鄧大軍是唯一一次放手進入中原的。特別是鄧小平說,中央讓我們?nèi)ツ睦?,堅決過去。到了河南魯山、湖北北部、河南信陽一帶,生活非常艱苦,但是它畢竟起到了重要的關(guān)鍵作用,叫一個“扁擔(dān)”挑起了“四水三山會中原”,當時叫“三箭齊發(fā)”,劉鄧大軍,陳毅、粟裕大軍,還有陳賡、謝富治集團,成了一個“品”字形。我們直接進入了敵人的心臟,這一盤棋就下活了。所以小平說:“我們好似一根扁擔(dān),挑著陜北和山東兩大戰(zhàn)場。我們要責(zé)無旁貸地打下去,把陜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所以剛講的是全局,這就是重點。
我再講一個重點例子。建國以后進入了抗美援朝時期,到底打還是不打?要考略第一實力怎么樣,第二是誰去,能打成什么情況。后來彭德懷從西安坐專機到北京,他當時以為討論農(nóng)墾的問題,抱著一摞材料,后來授命去前線領(lǐng)導(dǎo)抗美援朝。怎么打呢,毛澤東出主意了,叫“靈敲牛皮糖”。他是這么說的,美國軍隊在現(xiàn)實還有頗強的戰(zhàn)斗意識和自信心,為了不打落敵人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后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zhàn)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zhàn)中,殲滅美英士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這是當年毛澤東授予彭德懷的一個打仗方式——“靈敲牛皮糖”。毛澤東早年說,寧可傷及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以說毛澤東這個游擊戰(zhàn)略,不管解放前抗戰(zhàn)時期,還是解放后,他運用得非常嫻熟。 第三,敢于抉擇,勇于勝利。毛澤東有一次去成都,到了武侯祠,他看到一副對聯(lián)說非常好:“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寬嚴皆誤、不審時度勢就會錯失戰(zhàn)機,要敢于拍板。他又講了諸葛亮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