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宏大系統(tǒng)工程中,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難點,也是關鍵點、聚焦點。中央《決定》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局高度,對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目標、新舉措,作出了新要求、新部署。下面從幾組概念的解讀出發(fā),談一談對法治政府建設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民主與法治
民主與法治,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互為條件,不可分割。民主的本質是主權在民,用中國的政治術語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與民主相對立的是專制,專制政體下難有真正的法治。李瑞環(huán)同志講:“民主差一點,就成了民王。”民主與專制確實只有一步之遙。與民主相對應的另一個概念是集中,民主集中制是我黨政治生活的一個根本原則。陳云同志曾說過:“沒有民主辦不好事,沒有集中辦不成事。”這表明,民主與集中在治國理政中都不可或缺。法治的實質是憲法和法律至上,即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顯然,沒有法治作保障,就談不上真正的民主;沒有民主作條件,法治也難以真正實行。因此,法治的真諦在民主,生命在民主。正因為如此,《決定》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法治建設“五大原則”的第二大原則。在法治政府建設中,我們一定要把民主的原則貫穿于始終,落實到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個方面,真正做到法治政府建設讓人民參與、受人民監(jiān)督、請人民評價、使人民滿意。
二、法制與法治
對法制與法治的內涵及使用,我國法學理論界曾有過幾次爭論。簡而言之,法制傾向于法律制度建設,而法治注重于法律制度的施行。顯然,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最終歸宿。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重大任務,到2008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14年9月已形成現(xiàn)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guī)737件,各種地方法規(guī)9300多件,歷時近三十載才基本解決“有法可依”問題。“法治”在黨的文獻中最早見于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在時間上與法制建設的歷程基本相當,而在任務上要解決“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比解決“有法可依”更艱巨,也可能更漫長。因此,建設法治政府,并不是把“法制”改成“法治”就可以完成的,我們既不能坐而論道,等待觀望,無所作為,也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必須做好打持久戰(zhàn)、攻堅戰(zhàn)的準備。
三、法治與德治
法治與德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在治國理政中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以《決定》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法治建設“五大原則”的第四大原則。從世界歷史來看,從來就不存在單純的法治國家,也不存在單純的德治國家。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德治傳統(tǒng),也積累下豐富的德治經驗,更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德治成就,但為政以德、德主刑輔一直是歷代政教奉行的基本準則,儒家講祖述堯舜,也講憲章文武,法家講法、講刑,也講禮、講德,只重法與刑,如商鞅者流,最后都難以善終。究竟是德主法輔,還是法主德輔,并非一成不變的教條。“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禮崩樂壞、道德滑坡的當下,我們從過去崇尚崇高、追求“頂線”的價值高地一退再退,現(xiàn)在已退到只倡導和要求堅守“底線”,到了退無可退、守無可守的危險關頭。君不見,白毛女與黃世仁的故事屢被顛覆,老人倒地扶不扶也成問題,單獨父母生二胎還需兒女簽字同意,有人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笑貧不笑娼的暗流大行其道,甚至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女人比西方更開放......諸如此類的道德亂象,怎么能夠企望單純用法治來解決?毫無疑義,需要從道德出發(fā),用德治去解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