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絆腳石”
“圈子文化”下官場難以清正。“進了班子還要進圈子,進班子不進圈子等于沒進班子”,這樣的狀況使黨委政府的決策被“圈子”要挾,選賢任能變得無法落實。我國歷史上的“朋黨”作為一大頑疾,成了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標志。比如,唐朝的“牛李黨爭”,宋朝新黨與舊黨間的“新舊之爭”,明、清的“黨爭”之禍更是愈演愈烈。圈子中的“潛規(guī)則”替代黨紀國法,使組織原則成為空談。
“圈子文化”會使黨員干部違反政治原則、政治紀律和政治程序。每個“小圈子”恰似一個利益共同體,把黨組織視為某個領導人,把忠于黨視為人身依附,把團結視為抱團取暖,黨同伐異,不顧是非曲直。公權力被“圈子”異化,用人際關系綁架了黨內法規(guī)。
“圈子文化”已成為各種不良風氣如貪污腐敗、及時享樂、同流合污的溫床,成為干部違紀違法、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一種途徑,腐蝕性與危害性極大。它是誘發(fā)腐敗窩案的大染缸,其危害不僅僅在于滋生腐敗,而在于傳染腐敗、擴散腐敗、加劇腐敗。同時,“圈子”的存在也為其成員進行聯(lián)系交流、利益分配、風險應對提供了途徑和便利。
“圈子文化”搞宗派、結團伙,造成黨內民主生活受損,使中央政治權威弱化,嚴重影響黨組織的感召力、凝聚力。“圈子文化”致使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喪失了應有的政治素質和清醒的政治判斷,增加了產生腐敗的幾率。在“圈子文化”下,家長制、一言堂盛行,山頭主義林立,地方保護主義大行其道,這必然成為踐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攔路虎”和“絆腳石”,使黨內難以形成共振,降低戰(zhàn)斗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