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弗蘭西斯科山脈巖畫位于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巖畫之一,1993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間,曾有一個民族居住在位于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埃爾比斯開諾保護區(qū)內的圣弗蘭西斯科山中,盡管這個民族現在已經消亡了,但他們卻給我們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巖畫之一。由于當地氣候干燥,而且地理位置幾乎與世隔絕,所以這些巖畫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巖畫上描繪著人類和許多種動物,展示了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這些作品顯示出當時這個民族已經擁有了高度發(fā)達的文化。這些巖畫的內容、大小、準確的輪廓和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巖畫的數量,都使得該遺址成為這個獨一無二傳統(tǒng)的最好見證。
圣弗蘭西斯科山脈巖畫位于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
保存完好的巖畫經典
圣弗朗西斯科山巖畫,位于墨西哥的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圣弗朗西斯科山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中部,這里大部分是險峻的巖石山地和荒涼的沙漠地帶,常年干燥高溫。正因為有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這里留下了古老的巖畫群,數量多,規(guī)模大,而且保存完好。巖畫被繪制在大山洞窟的巖壁或洞頂上,這里地勢險峻,人跡罕至。作品形成于公元前1100年—公元1300年。巖畫畫面大部分描繪的是人與動物,有些畫大小與實物相等。在巖畫中經??梢钥匆姅y帶武器的人,據推測,描繪的可能是戰(zhàn)斗或狩獵場景。動物中有美洲獅、大山貓、鹿、龜、魚等,有好幾種動物早就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銷聲匿跡。這些有巖畫的洞窟不僅是居所,也是祭祀場所,有的還是捕獲動物的陷阱,堪稱巖畫經典。
巖畫的突出特點
這些畫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兩個方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是濃烈的色彩完好的保存下來,另一方面是這些畫都放在不能觸及的地方。有人推測這些高于地面9米處的巖畫是利用腳手架完成的。
這些巖畫通常比實際的尺寸要大得多,其中的動物畫面往往處于一種栩栩如生的運動狀態(tài),而人物則往往處于呆板的靜止狀態(tài)。
盡管這里是荒涼的地區(qū),但在巖畫中卻記錄了非常之多的動物種類,其中有駝鹿、大角羊、叉角羚、美洲獅和野兔等。還有鳥類和海洋動物,諸如魚、海龜和黃貂魚等。
巖畫顏料來自于當地的礦物資源,主要色彩有紅、黑、白、黃(極少)。圖案通常由白色畫邊框,其內或者填滿色彩或是畫上彩色的條紋,許多人或動物的身上都帶著箭或者矛。
圣弗蘭西斯科山脈巖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巖畫之一
巖畫發(fā)現的歷史
18世紀的西班牙傳教士注意到了圣弗蘭西斯科山脈巖畫。他們的記載說畫中人類和動物形象描繪粗糙,但是獨特生動,使用的顏料顯然是取自當地火山土壤所含的礦物質。他們問過當地土著人,傳說是以前一個來自北方的巨人族留下了這些畫。19世紀末期,一個為礦業(yè)公司工作的法國化學家再次“發(fā)現”了這些巖畫,還寫了一篇文章。
962年的春天,美國探險作家厄爾•加德納就出錢組織了一次考察活動,邀請人類學家克萊門特•米漢參加。他們一行探訪了4個巖畫地點,又乘坐直升機拍攝了另外5個。次年,加德納在《生活》雜志上發(fā)表了巴哈巖畫的彩色照片。 1966年,米漢發(fā)表了學術文章,介紹那些巖畫。
這些遠古作品真正引起世界的矚目,還是哈里•克羅斯比的忽忽悠悠騾背之旅以后。他的《巴哈加利福尼亞的洞穴繪畫》把為人所知的巖畫地點從30個一下子擴展到200多個。那以后,另外一些巖畫地點也陸續(xù)披露了出來,分布地區(qū)也擴大了,游客越來越多,巖畫的保護也成了一個研究課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