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標準、定責任、入預算”
“定標準”
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辦學標準、生均經費標準、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和省級標準,標準既要考慮教育發(fā)展、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提升的要求,也要考慮財政供給可能。標準是動態(tài)的、逐步提高的。
這符合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要求規(guī)定“進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加快推進項目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fā)揮支出標準在預算編制和管理中的基礎支撐作用”。這意味著,預算編制中先定支出標準,再定預算數量。
“定責任”
中央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明確提出適度加強中央事權與支出責任。為此,教育事權與支出責任應相應調整。我國現行的教育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劃分,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中央和省兩級管理、兩級財政負擔,基礎教育則以縣為主、省級統(tǒng)籌。
由于我國經濟和財政發(fā)展在區(qū)域間嚴重不均衡,大多數縣的財力難以承擔基礎教育的支出責任,財政缺口大多采取中央和省份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彌補。中央提出轉移支付要加大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清理、整合、規(guī)范專項轉移支付?,F行的基礎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名目繁多、交叉重疊。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目標是均衡地方財力,不宜規(guī)定其中教育所占比例,專項轉移支付可通過加大中央和省份對基礎教育支出的責任來解決。
為此,對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支出責任,可采取“按項目分比例”的辦法,分省確定中央和省份的支出責任,避免全國“一刀切”。項目指教育預算中的基本支出,以維持教育運轉和發(fā)展,包括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基建經費。不同的省份按其經濟和財政發(fā)展水平,確定中央和省份的分擔比例,省級以下的市、縣由各省份自定。
“入預算”
當標準和支出責任確定后,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分別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經同級人大審核批準后執(zhí)行,這就有了教育經費穩(wěn)定增長的法制保障。
按照新的《預算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編制科目中,按支出功能分類應細化到項,按支出經濟性質分類基本支出應細化到款;第六十七條規(guī)定,預算執(zhí)行中出現“需要調減預算安排的重點支出數額”等四種情況,需報送同級人大常委會審批。這些規(guī)定保障了財政教育支出的責任主體、審批執(zhí)行和預算內容的細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