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以庭審為中心”與“以審判為中心”又互為前提、相互促進、榮損與共。上文已經提及,有人認為“以庭審為中心”是“以審判為中心”實現(xiàn)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以審判為中心”的實現(xiàn)是以“以庭審為中心”為前提的。筆者認為這一看法是片面的,因為它只認識到“以庭審為中心”與“以審判為中心”兩者關系的單向性,而沒有認識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是雙向的。一方面,要想實現(xiàn)“以庭審為中心”的法庭審理模式,前提是需要司法工作人員樹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司法理念,讓我國刑事訴訟的重心從偵查階段回歸到審判階段,加強審判對偵查、起訴的制約和引導作用,只有審判成為了刑事訴訟的重心,庭審中心主義才有可能實現(xiàn)。另一方面,要想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構造,前提是法庭審理要以調查事實、認定證據為中心,使法官的心證形成于法庭,而非直接在法庭上宣讀案卷筆錄,讓法庭審理流于形式。只有通過這種“以庭審為中心”的法庭審理模式的倒逼,審判對于偵查、起訴的中心地位才能確立,司法權威才能重塑。所以,“以庭審為中心”與“以審判為中心”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榮損與共的。
通過上文對“以庭審為中心”和“以審判為中心”兩者關系的辨析,可知在理論上不能將兩者混同使用。既然兩者是有區(qū)別的,那么它們的各自內涵又是什么?筆者認為也應該對其加以探討、分析。
所謂“以庭審為中心”,就是要求刑事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以法庭審理為中心”,而非“以案卷筆錄為中心”,來形成自由心證。刑事審判活動親歷性的特性要求法官直接接觸和審查證據,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再行作出判斷,法官的心證也要憑借庭審活動形成才具有正當性,庭審是保證親歷性和合理心證的最佳空間。眾所周知,庭審有三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法庭宣判。法庭調查所要解決的是事實調查和證據認定問題;法庭辯論所要解決的是控辯雙方輪流發(fā)表控訴、辯護意見問題;法庭宣判則是要通過合議庭合議的方式解決定罪量刑與裁判說理問題。因此庭審中心主義的內涵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事實調查在法庭、證據認定在法庭、控訴辯護在法庭、定罪量刑在法庭、裁判說理在法庭。這五個方面是按照庭審的邏輯順序逐一編排的,法官也只有親身經歷過這五個過程,才能逐漸形成內心確信并最終形成自由心證。
而“以審判為中心”,則是指整個刑事訴訟制度應圍繞審判程序來建構,整個刑事訴訟活動應圍繞審判程序來展開,審判程序在整個刑事訴訟中具有中心地位和決定作用。其中,“中心地位”體現(xiàn)在審判處于整個訴訟活動的中心,偵查是為審判進行準備的活動,起訴是開啟審判程序的活動,執(zhí)行是落實審判結果的活動,偵查、起訴和執(zhí)行都需服務或服從于審判這一中心;且偵查、起訴活動都應圍繞審判中事實調查、證據認定、法律適用的標準和要求來展開。“決定作用”體現(xiàn)在對于被告人罪責刑問題的最終確認和解決是由審判程序來完成和決定的,任何人未經審判不得被確定為有罪,偵查、起訴程序中對于犯罪嫌疑人罪責的認定僅具有程序內意義,對外不產生有罪的法律效果;且偵查、起訴程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也需要由審判程序來最終確認。最后,“以審判為中心”強調審判程序的中心地位和決定作用,其目的僅在于引導和制約偵查和起訴程序,以樹立審判權威,但并不否認偵查、起訴程序的基礎地位、獨立價值和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