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載,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立下一條家法:每頓飯必有粗菜,并且身體力行,頓頓都上豆腐。但到了他的后代,這頓“憶苦飯”慢慢變了味,豆腐原料從豆子變成了鳥的腦髓,一份豆腐有時需要宰殺近千只鳥。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每天的伙食費竟高達36兩銀子。“憶苦飯”本是教育子孫艱苦樸素的有效形式,但卻淪為形式。
歷史故事告訴我們,用形式落實要求,會助長新的形式主義。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虛對虛、虛對實的現(xiàn)象。例如,開展任何一項工作必然會有動員會,動員會開了就證明領(lǐng)導(dǎo)重視了、工作部署了。但凡出了問題或者工作沒有干好,必是下屬的責任,工作開展如何,取得的實效如何,就可歸咎于下屬和下級部門,工作得力,自然是領(lǐng)導(dǎo)安排部署得好,工作干得不好,自然是下屬水平不高。領(lǐng)導(dǎo)只有失察之責,卻無落實不力之過,各級都以此為落實工作的“最佳”方式,長此以往,干部作風將陷入新一輪形式主義。
想當一名忠誠干凈擔當?shù)暮酶刹?,就必須按?ldquo;三嚴三實”的要求,著力解決群眾的急事、難事。“走基層”的時候,就要腿上粘泥,身上有汗,與人民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一起拉家常,多談?wù)勱P(guān)乎群眾的實際問題。不能將走基層落實在嘴上、總結(jié)在紙上,說的跟做的“兩張皮”。服務(wù)群眾的時候,不能只滿足于問題的收集,不注重問題的解決?;蛘咴谑占瘑栴}的時候,將容易解決的問題登記下來,難解決的問題就充耳不聞,以易于完成任務(wù)為最終目的,不去“自找麻煩”;對外公布的各類臺賬做得細之又細,各類問題分門別類做得“巴適得很”,但能切實解決群眾問題的實事卻難以看到。
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踐行“三嚴三實”重在落實和落地。不能懸在半空中、留在口頭上,不能以開了多少會、講了多少話、表了多少態(tài)作為評價標準,要以干了多少實事、出了多少實效為評價標準,將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標準中的重要一項,采取電話問訪、網(wǎng)上征求意見等方式,了解群眾對問題解決情況的認同度和滿意度。長此以往,重實干、求實效的態(tài)度才能蔚然成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