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包含著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來有自,不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簡單重復,而是在精神層面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有著深刻而緊密的聯(lián)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根溯源十分必要。
——編 者
國家層面的價值觀
“以人為本”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重要特點。世界主要文明古國大多奉行“以神為本”,而中國最早從“以神為本”的文化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到了西周前期,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如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那時“以人為本”的基本觀點是,人事比神事更重要。這個思想一直影響到近代。毛澤東同志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就是發(fā)揮了“以人為本”的價值文化。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是理想的治國方法,只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才是理想的社會。因此,從孔子開始,儒家提出了“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也形成了在治國方面的重要價值觀。“以德為本”,就是主張以德治國,強調道德重于法律。在《孟子》中,管理社會、與人打交道以及從政有兩個原則是互相對立的,一是“以德服人”,一是“以力服人”。在更廣闊的意義上,我們在處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時,也有一個“以德服人”還是“以力服人”的問題。由此,孟子把“以德服人”稱為“王道”,“以力服人”稱為“霸道”。
“以民為本”,在儒家以前已開始醞釀。《尚書》里有“民為邦本”的觀念,“邦”就是國;這個觀念甚至可以反映在某種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代表最高的神,但是這個神沒有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人民的意志為意志,以人民的視聽為視聽。后來,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很明顯地強調了人民尊于君主、重于君主、高于君主,我們以前習慣把它叫做“民本思想”,也即是“以民為本”。
“以合為上”,或者“以合為本”,這個“合”不是和諧的和,是合作的合、合一的合。在中國歷史文化里,處理民族、國家這類事務時,強調合一高于分立。在中國歷史政治文化里,在管理國家時這是很重要的價值觀,從上到下都以合為高、為尊、為貴,不贊成分立。
以今天的價值觀來表達,可以說,“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人高于萬物,“以德為本”強調道德重于法律,“以民為本”強調人民重于君主,“以合為上”強調合一高于分立。
社會層面的價值觀
社會層面包含四個層次:第一,責任先于自由;第二,義務先于權利;第三,群體高于個人;第四,和諧高于沖突。
從孟子開始,“士”的責任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中國古代的“士”文化里非常強調責任的意識,強調人對整個家、國、天下所負的責任。責任先于自由的這種意識成為我們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爭取國家民族獨立的光榮傳統(tǒng)。
如果把近代西方的主流價值觀作為對照來看中國古代價值觀,義務先于權利就是比較有特點的地方。新儒家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表達過這種觀點。他認為,中國社會最講義務,義務是先于權利的;而近代西方人則主張個人的權利是優(yōu)先的。梁漱溟說,中國社會更多的是倫理的社會,比如父母和子女,只能說父母有養(yǎng)育子女的義務,子女不能有要求父母養(yǎng)育的權利。因此,他反復強調,中國古代社會最重要的倫理性格,就是義務重于權利,義務先于權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