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他強調:“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近年來,福建師范大學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通過探索和建設微傳播教育體系實踐,進一步深化對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規(guī)律性認識。
在思路上,應注重從傳統(tǒng)的宣傳思想向新興的傳播理念轉變,著力構建生動、鮮活、親和的微傳播教育話語體系。宣傳與傳播都著眼于讓受眾接受一種觀念或者得到一份信息,但傳播更強調通過受眾喜聞樂見、易于理解和潛移默化的有效方式來進行,更突出以人為本、務實求效的特征。微傳播作為一種新型的更為精確的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傳播模式,使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呈幾何級擴散,在豐富信息交流方式、社會交流模式,提升信息傳播力和影響力方面,越來越顯示出其巨大功效。新形勢下,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必須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創(chuàng)新思維、轉變思路,改變過去那種由上至下、我說你聽、“灌輸—接受”的傳統(tǒng)宣傳思想模式,而更多地采取雙向互動、“發(fā)布—溝通—反饋”的傳播理念形式,積極運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對核心價值觀進行全方位、個性化、多維度的傳播。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要注重語言的親和力、對話的平等性、受眾的接受能力,通過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的內容、方式和載體,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通過對話語表達規(guī)律的探索,結合人們的心理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于話語的接受要求,尋求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的內在機制。善于運用多元化的渠道和技巧,突出以發(fā)布信息、提供服務的方式來表達觀點,寓教于樂,娓娓道來,實現從官方語言走向受眾語言,在發(fā)布、轉發(fā)、評論、互動、分享中引發(fā)思想共鳴,形成思想共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覆蓋、寬領域的宣傳教育中深入群眾、植根群眾、引導群眾。
在方法上,應注重從傳統(tǒng)的宏觀號召向新興的微觀滲透轉變,著力構建尊重、關心、共鳴的微傳播教育方法體系。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或核心價值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思想引領和價值規(guī)范的功能,同時也具有相對長遠性、高度凝練性和極大普適性的特征。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處于價值觀塑造期的青年大學生而言,這種理論化、抽象化的核心價值觀距離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有一段距離。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被人們普遍接受、理解和踐行,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和文字上,而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進行加工和轉化,努力推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接融合。而推進這種對接融合,關鍵要有新辦法,改變過去那種灌輸式、口號式的宏觀號召,更加注重融入性、融化式的微觀滲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生動形象,使所發(fā)布的信息和傳播的理念吸引眼球、引人入勝、直達人心。宣傳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既根源于其所表達的觀點的內在價值,有賴于真實、生動和具體的符號形象。價值觀最好要融化在故事中,把講道理與講故事有機結合起來,用簡明易懂的方式來解讀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用鮮活生動的事例來詮釋核心價值觀的實質,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要注重人文關懷,把現實生活作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邏輯起點,善于捕捉人們日常生活世界的情感需求,把教育人、引導人與尊重人、關心人結合起來,著力構建尊重、關心、共鳴的微傳播教育方法體系。
在機制上,應注重從傳統(tǒng)的線性傳播向新興的體系建設轉變,著力構建引領、互動、實效的微傳播教育推動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必然也必須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領域,體現在人們生產生活和日常交往之中,體現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規(guī)各方面。特別是面對微時代傳播主體的草根性和平民化、傳播方式的隨意性和個性化、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和裂變式,要在多元、差異、共生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就必須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微視等微傳播教育平臺,圍繞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等方面生成項目,以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為抓手,著力構建引領、互動、實效的微傳播教育推動體系,拓展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文藝化的傳播教育途徑,推動宣傳教育從單一、單向式向多方法、多載體、雙向交流式轉變,切實增強針對性和互動性,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