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制定,緣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推動實際工作的需要,往往是越快推出越好,以期盡快落地,盡早釋放紅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政策的出臺,從條文擬定到討論修改直至敲定成文并審議通過等,依法依規(guī)走法定程序,這是必須的。如此鄭重其事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制定的政策呼應現(xiàn)實關切,使其效應最大化。但是,強調程序流程的重要,不能因此犧牲政策制定的應有效率?,F(xiàn)實的突出問題是,政策制定不是不走程序流程,而是程序過多,流程太繁,甚至出現(xiàn)部長們都同意的事還要由處長們來“把關”這類顛倒程序的怪現(xiàn)象,最終導致程序隨意卡殼、流程無度漫游,本該有的政策效應隨之衰減或被消解。
在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下,政府部門勇于自我革命,大刀闊斧地簡政放權,不遺余力提升行政效率,不應只是掛在嘴上。不妨先從政策文件的制定下手,對相關的工作慣例來一次徹查,去枝除蔓,刪繁就簡,重構程序,再造流程,使之更為科學合理。同時輔以相關的追責與懲處機制,并把這些程序流程置于陽光之下。政府部門若真正能夠以制度理性來約束權力任性,那么,處長們“把關”、“會簽”卡殼等怪現(xiàn)象,必會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