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十八屆四中全會特別強調(diào)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法治教育并未得到足夠重視,與社會對法治的需求相比相對滯后,尤其是未能真正進入課堂教學主渠道,缺乏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的《中小學社會主義法治教育叢書》試圖推進中小學法治教育建設,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探索。
中國法治教育進課堂已有一百余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中就有《公民須知》一冊,可謂中國法治教育進課堂、進教材的肇始,后來由于諸多歷史原因未能延續(xù)下來,導致中國法治教育長期未能深入有效實行。
當下,校園內(nèi)外的法治問題還比較突出。校園侵害案件以及學生犯罪時有發(fā)生,不少學生受社會惡習的影響,遇事用拳頭說話、意氣用事的現(xiàn)象嚴重破壞了學校正常的學習、教學秩序。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對侵害校園的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校園治安環(huán)境整治,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自我防衛(wèi)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對法治教育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一般人理解建立法治社會就是建立一個公民守法的社會,只需向公民灌輸法律知識,讓公民遵守法律條文即可。但事實上,這只是法治社會的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
眾所周知,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因此,真正全面的法治教育需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責任和權利,既包括道德教育、守法教育,也包括權利教育以及如何行使自己權利的教育,講清依據(jù)《憲法》公民應該享有什么權利,應履行哪些義務。
法治教育進課堂以后,當然需要增長學生的法治知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下應試教育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還需要防止法治教育變成知識教育,即僅僅局限于增長法律知識。此套《法治教育叢書》引用了一些法律條文,設置了一些情景,引入了一些鮮活的案例,既有對學生遵守法律的要求,又引導學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襲,還涉及學生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如何尋求司法救助等。所以,實際教學當中一定要著眼于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鍛煉學生的法治思維,以法治方式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法治教育最為迫切的需要是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密切結(jié)合起來。大量案例分析表明,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控制能力弱、頭腦簡單、解決問題的方法偏激粗暴、貪圖享受等。這些都與長期以來學生總是被動受管,自主管理能力未能得到發(fā)展,依賴性強等直接相關。在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制定規(guī)則,如何監(jiān)督規(guī)則的實施,如何明確自己的責任和權利邊界,如何與他人協(xié)商達成共識,如何進行共同治理,如何防范校園侵襲等一系列問題,唯有在生活實踐中解決了這些問題,有了這些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才能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意識、能力與技巧。
調(diào)查表明,在學校生活中,自主管理能力較強的學生進入社會就能更切實地遵紀守法,理性應對各種問題,遠離犯罪;而在學校進行嚴格管理、封閉管理的孩子,進入社會時由于缺乏自主管理的經(jīng)驗、能力和技巧,違法犯罪的比率則會大大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較強的孩子把人際問題化解在校園內(nèi)的相處過程中,自主管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則可能把問題帶到社會中。從建立法治社會角度看,無疑有必要增強校園內(nèi)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學校法治教育當立足校園,服務法治社會建設,讓法治陽光普照校園,更應將其作為社會民主法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深入持久扎實地向前推進。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