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宮殿和教堂以及圣瑪格麗特教堂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1987年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描述:在重要的中世紀遺跡原址上于1840年重建的威斯敏斯特宮殿是新哥特式建筑的典型。這里還包括圣瑪格麗特教堂,這是一座小型的直角哥特式風格的中世紀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象征意義,從11世紀起歷代國王都在此舉行加冕儀式。
威斯敏斯特宮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
威斯敏斯特宮——英國的國家名片
威斯敏斯特宮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它是英國的議會大廈,國會的上、下議院就設(shè)在這里,是英國的國家名片。
威斯敏斯特宮東臨泰晤士河,正門朝西,占地面積8英畝,主體建筑是前后三排長達287米的宮殿大樓沒,兩端和中間由7座橫樓連接。宮殿西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個高塔。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高102米,長寬各22.9米,全部為石質(zhì)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共分11層,因其防火性能強,所以被用來存放議會的重要的文件檔案。塔頂?shù)钠鞄蒙饡r,表示議會正在開會。塔樓下面有扇皇家大門只供英王召開會議時使用。東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鐘樓,塔頂有一口聞名全球的大本鐘。鐘樓建于1856年,大鐘重13噸半,直徑7米,時針長2.75米,分針長4.27米,鐘擺重305公斤。每走一小時,就會報時一次,洪亮的鐘聲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網(wǎng)傳遍世界。大鐘的監(jiān)制人為本杰明·荷爾爵士,大本鐘因此而得名。
威斯敏斯特宮是過去倫敦的西郊,曾建有一座教堂。11世紀中期,英王愛德華一世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宮殿并重建了教堂。此后400多年建威斯敏斯特宮一直是英國的主要王宮,1547年成為英國議會所在地。它幾經(jīng)火災(zāi),幾次重建。1834年的大火燒毀大半原有建筑,英政府決定建造一座舉世無雙的議會大廈,由著名建筑設(shè)計師查爾斯·巴里設(shè)計,1840年動工,1857年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下院的會議大廳被炸毀,后于1950年重建。
威斯敏斯特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威斯敏斯特宮共有14個大廳和600多個房間,有一座圓形中央大廳將議會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面是上議院,北面是下議院。議會大廳是宮內(nèi)最重要的建筑,上院的議會廳長27.5米,寬14米,正面講壇上有英王寶座;下院議事廳長23米、寬14米。女王、上院議院和下院議員進入議會大廈時必須從不同的門進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