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將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化,而應將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化。這就是說,不可用固定不變的體系來限制靈活多變的問題,而要用問題來導向,體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中展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中,存在著諸多不同甚至是觀點尖銳對立的理解,實際上,我們只有把握了這些稱謂的實質(zhì),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道路。我們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中,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三位一體”亦即一個整體,只不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強調(diào)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尤其是不能體系化而是要問題化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tǒng)理解的歷史溯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統(tǒng)定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是,歷史文獻表明,“辯證唯物主義”一詞,馬克思、恩格斯均未提及。它是狄慈根《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游》(1886)和普列漢諾夫《黑格爾逝世六十周年》(1891)首先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一詞,馬克思未提及,它是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1892年英文版導言”首先提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845)中提出“實踐唯物主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義中,便有三個稱謂可以表征它的根本屬性:一是“辯證唯物主義”,二是“歷史唯物主義”,三是“實踐唯物主義”。究竟哪個稱謂更切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本質(zhì)特征?我們不能僅僅從詞源學角度來考證,還須梳理整個思想史或哲學史的歷程,把握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在其中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
按照傳統(tǒng)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于德國古典哲學,包括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黑格爾的“合理內(nèi)核”,但他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因而,馬克思將黑格爾“用頭立地”的辯證法倒轉(zhuǎn)過來,“重新用腳立地”,粉碎其保守的唯心主義體系,拯救其革命的辯證方法;唯物主義是費爾巴哈的“基本內(nèi)核”,但他的唯物主義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即“下半截”(自然觀)是唯物主義,“上半截”(歷史觀)是唯心主義,因而,馬克思對作為“上半截”的唯物主義加以改造,創(chuàng)立了新唯物主義。這樣,基于黑格爾辯證法的“頭腳倒轉(zhuǎn)”、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貫徹到底”,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而將這一世界觀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則是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在《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布爾什維克)歷史簡明教程》第4章第2節(ji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對此作了全面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世界觀。它所以叫作辯證唯物主義,是因為它對自然界現(xiàn)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現(xiàn)象的方法、它認識這些現(xiàn)象的方法是辯證的,而它對自然界現(xiàn)象的解釋、它對自然界現(xiàn)象的了解、它的理論是唯物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于社會生活現(xiàn)象,應用于研究社會,應用于研究社會歷史。”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兩大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四小塊(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體系的由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中國學者試圖重構(gòu)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如有些學者提出的“主客體對立統(tǒng)一體系”、“《哲學筆記》辯證法范疇體系”等。“主客體對立統(tǒng)一體系”代表了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哲學筆記》辯證法范疇體系”代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當時還出現(xiàn)了第三種理解方式,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
客觀來講,依據(jù)斯大林的界定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對于人們認知并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仔細研究會發(fā)現(xiàn),這一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如,將理論(唯物論)和方法(辯證法)、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先割裂開來,再拼湊起來,搞成一個“拼盤”。這既不符合馬克思的思想邏輯,因為唯物論既是理論也是方法,辯證法既是方法也是理論;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馬克思并非先創(chuàng)立辯證唯物主義,再推廣、應用進而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始終研究社會歷史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