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yè)家陳介仁,1997年和1999年分別創(chuàng)辦了仁榮小學和仁榮中學,長年堅持愛心辦學,累計投入1.5億元。對困難家庭的孩子,分不同情況,給予全部免除或部分免除上學費用。辦學18年來,他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200多名,圓了他們的上學夢。
1.從泥水工到董事長 為辦學“撒錢”上億不心痛
一天上午,廣東汕尾市一個應屆初中畢業(yè)生靦腆地站在海豐縣任榮中學董事長陳介仁的面前,自述家境:“我家三個孩子,全靠爸爸一人登三輪車養(yǎng)家,經(jīng)濟條件不好。可是,我想繼續(xù)上學……”陳介仁神色寧靜地看著這個孩子,專注地傾聽她的述說。18年來,陳介仁無數(shù)次面對同樣的場景。事實上,在每個新學年到來之際,陳介仁的手機通話量就會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許多出身寒門的學生向他申請資助或減免學費。
陳介仁的助學情結,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經(jīng)歷。1963年出生在海豐縣城的陳介仁,5歲時隨父母下放農(nóng)村。為了生計,他早早便步入社會,從建筑泥水工做起。直到1993年,乘著新一輪改革大潮,陳介仁成立了海豐縣第一家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挖到了“第一桶金”。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他成立了綜合性的仁榮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業(yè)務涉及房地產(chǎn)、種養(yǎng)、市場商品批發(fā)、興辦學校、酒店、文化等諸多領域。
事業(yè)有成后的陳介仁,深深明白“一人上學,終生受益,一人就業(yè),全家脫貧”這個道理,他目睹不少寒門學子輟學的現(xiàn)狀,回憶起自己早年求學的辛酸經(jīng)歷,決定幫助那些和當年的自己一樣的寒門子弟圓上求學夢。從哪里入手?“辦學最直接,也最好。”1997年陳介仁“撒下第一桶金”創(chuàng)辦“仁榮學校”,一開學就招收一至五年級近千名學生,只收學雜費,課本、學習資料、校服、書包等一律免費供給,每年扶助一百多名貧困生免除一切費用。1999年陳介仁再次“撒錢”,投資1.5億創(chuàng)辦仁榮中學,汕尾市所轄各縣(市、區(qū))的貧困學生紛紛慕名而來,陳介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可謂來者不拒。
為了使汕尾市的老區(qū)、邊遠地區(qū)的貧困生能繼續(xù)讀書完成學業(yè),陳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決策:對立志向學、品德好、成績優(yōu)秀、家境困難而面臨失學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給予減免學雜費;甚至,每年免費三包的優(yōu)秀貧困生占仁榮中學1/3比例,就讀高中。即使交學費的學子實際上也得到補貼,每學期學費才交1400元,一個學期住宿費350元,每個月伙食費300元。而培育的成本需6000元,完全是輸血辦學。因辦學成績優(yōu)異,仁榮中學先后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全國綠色先進學校”;目前,仁榮中學已成為汕尾市規(guī)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民辦完全中學。
2.“任性”辦學改變寒門學子命運 企業(yè)家成“教父”
一茬又一茬的學生從仁榮中學畢業(yè),考入全國各地的大學,對于母校仁榮中學和“教父”陳介仁,他們一往情深。每年假期,很多師兄、師姐回到母??赐麑W弟學妹,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拜訪陳介仁,答謝他當年的助學恩情。陳介仁也掛念著他們,因為他們是他的驕傲。 在陳介仁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大文件盒,里面裝著十幾本學生花名冊,那里面,記錄著一個個讓他感到驕傲和欣慰的學生的名字。仁榮中學每學期,視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增加優(yōu)惠生名額;因此,每學年第二個學期的優(yōu)惠生人數(shù),都會多于第一學期。常務副校長羅遠輝介紹,對于每一名優(yōu)惠生,學校不單單只是免費,還為他們建立了一個檔案,以繼續(xù)跟蹤學生們的成長歷程,對于那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陳介仁會繼續(xù)資助。 陳介仁的助學故事不勝枚舉,廣為傳誦的是仁榮中學第一屆畢業(yè)生劉秀鳳在他的資助下考上大學,最終東渡日本攻讀博士。
2012年7月22日,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劉秀鳳回到母校——海豐縣仁榮中學。當她見到學校董事長陳介仁時,緊緊拉著陳董事長的手雙膝跪地聲淚俱下的說:“陳董,要不是你,我今天還不知在哪當打工妹呢?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大好人??!”見此情景,在場的師生無不為之動容。
2000年,海豐縣偏遠山區(qū)平東鎮(zhèn)學生劉秀鳳初中畢業(yè)后,因家境貧困輟學前往東莞打工。得知這一情況后,陳介仁主動與其聯(lián)系,多次上門找家長做工作,并派人去東莞勸說秀鳳回來讀書。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秀鳳終于被說服,到陳介仁開辦的民營學校——仁榮中學免費讀高中,并給予她生活上的補貼。2006年,劉秀鳳被學校選派到日本留學攻讀研究生。當?shù)弥裏o力支付留學費用時,陳介仁又拿出5萬元予以資助,圓了她的留學夢。
陳介仁辦慈善教育的義舉,改變了很多人的觀念,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改變了很多家庭的面貌。18年的辦學之路幫助了眾多寒門學生,很多走出“仁中”校門的學生說,他們無悔選擇了“仁中”,在家庭經(jīng)濟最為困難的時期,“仁中”給了他們溫暖,解了燃眉之急,“仁中”的大愛育出大批寒門秀才。每當有人問起陳介仁為何對辦教育如此執(zhí)著、癡情,對貧困生如此慷慨、大方時,他總是這樣回答:“看到孩子輟學,我就痛心。”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陪伴著陳介仁走過18年來的每一天,是他的“任性”讓眾困難家庭學生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3.見人有難心不忍 傾注慈善成為鄉(xiāng)親眼里“活菩薩”
如果把“以仁之道乃榮人,以禮之行方仁人”當為做人的精神境界,陳介仁無疑是人們學習的楷模。除了義務辦學,陳介仁還經(jīng)常帶隊走訪慰問貧困家庭、敬老院、福利院等,為慈善活動、基金會以及汶川、玉樹地震災區(qū)踴躍捐款。
1999年夏天,海豐縣城一戶人家不幸發(fā)生煤氣罐爆炸,房子炸塌,兩個孩子嚴重燒傷。陳介仁得知后立即發(fā)動全校師生捐款2萬多元,并自掏1萬元送去。由于搶救及時,兩個孩子脫險康復。2011年,為救治陸豐市一名素不相識的彭姓白血病兒童,他先后幾次捐款達17萬元,最終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每年春節(jié),陳介仁都要拿出20萬元,并購買10萬元斤大米及一批食油,慰問縣城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貧困家庭;每年的秋季休漁期,他都籌集資金和大米送到貧困漁民手中。市、縣開展的各種扶貧和社會慈善活動,他踴躍捐款;成立的各種基金會,他積極出資;汶川、玉樹地震,他帶頭募捐;八一慰問部隊,他慷慨解囊,鄉(xiāng)村、社區(qū)、學校、敬老院、福利院、貧困家庭,經(jīng)??梢砸姷剿纳碛埃梢哉f,哪里有困難,他就出現(xiàn)在哪里。
陳介仁以仁愛之心,關愛著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常說,“我現(xiàn)在有飯吃,看見別人有困難,就不忍心”。因此,鄉(xiāng)親們稱他為“活菩薩”。
4.投資家鄉(xiāng)建設 致富不忘感恩回報
為響應縣政府號召,全面整治縣城面貌,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讓市民有一個游玩的好去處,2000年,陳介仁投資4000萬元將龍津河北段岸畔的200畝山丘和100畝荒灘建成青年公園,植樹栽花種草,配建了青少年活動中心、音樂廣場和飲服等設施,免費對外開放,讓市民樂在其中。陳介仁為了可以更好的保護海豐文化遺產(chǎn),籌資1000多萬元,建成6000多平方米的仁榮博物館,展示海豐1600多年的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對人們進行愛國愛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教育。
陳介仁的愛心投資還涉及體育事業(yè)。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陳介仁投資800多萬元自建羽毛球館,免費供人們鍛煉。不僅承辦了全市兩屆中學生運動會和全縣三屆老年人運動會,還經(jīng)常支持市、縣各種體育賽事,并注資1200萬元組建了仁榮男女龍舟隊,代表海豐多次參加全國龍舟公開賽,屢獲佳績。
“每當看到公園里游人散步、老人晨練、情侶私語、親子嘻戲,球館里人們揮汗如雨、強健體魄,博物館里觀者駐足凝神、探古求知,每個人笑意寫在臉上,我就感到特幸福、特開心。”陳介仁如是說。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十多年來,陳介仁義務辦學、扶貧助困、建設家鄉(xiāng)等,已為愛心公益事業(yè)投入近3億元。陳介仁博大的愛心和慈善之舉贏得了稱贊,先后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亞運會火炬手、廣東省勞動模范等多種榮譽稱號。陳介仁算不上大款,也稱不上億萬富翁,只是一個小有成就的企業(yè)家,卻把收益的相當一部分用來做公益慈善事業(yè)。每當人們獲得資助對他表示感謝時,他總是淡淡一笑:“應該的,應該的,是時代成就了我,海豐的山水養(yǎng)育了我,家鄉(xiāng)人民眷顧著我,理應回報社會,回饋鄉(xiāng)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