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山村,從家家住茅草房、打赤腳,到現在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30多年間面貌煥然一新。
“這就是‘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寧德赤溪村的變化,可以說是福建幾十年來扶貧攻堅的縮影。”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尤權6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當日,福建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舉行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對境內外記者開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難度再大,今年也要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連續(xù)兩年提出千萬減貧任務,引起了省委書記和村支書兩位全國人大代表的共同關注。
“我們的扶貧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尤權說,按照國家制定的貧困標準,福建還有將近100萬貧困人口,分散在2000多個自然村,真正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的目標,任務還相當艱巨。
“貧困地區(qū)實現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硬骨頭’要啃下來,我們要有敢于擔當的精神。”尤權說,從福建實際出發(fā),要有自力更生的理念,不等不靠,弱鳥先飛,滴水穿石。要尋找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路子,真正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通過精準扶貧,加強扶貧針對性,防止大而化之花錢、過幾年仍然貧困的情況。此外還要有一支好的隊伍,帶領百姓共同脫貧致富。
對尤權代表的話,全國人大代表、村支書李振生表示贊同。作為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zhèn)蓉中村的“領頭人”,李振生希望把蓉中村致富的經驗做法加以推廣,為其他貧困村“脫帽”提供幫助。
李振生介紹,去年蓉中村與寧德下黨村簽訂共建協(xié)議,提出了“企業(yè)進村、老板入戶、結對幫扶、貧富互助”的新思路。
“以前一畝茶園創(chuàng)收不到3000元?,F在我們在下黨村建立5000畝‘愛心茶園’,通過在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和網絡營銷渠道,下黨村共有1300多位村民投入茶產業(yè),情況令人鼓舞。”他說。
“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東部有責任帶動幫扶西部貧困地區(qū)。”李振生表示,現在甘肅、寧夏等西部普遍存在“空殼村、空心村、留守村”,建議各級黨委、政府把扶貧攻堅工作列入政績考核內容,從單純輸血式、生活救助型扶貧思路中走出來,構建黨委、政府、市場、社會協(xié)同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大扶貧格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