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fā)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
(三)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面臨拐騙、打架、斗毆、搶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于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又常處于無人監(jiān)護狀態(tài),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還有一些南部山區(qū)的孩子,由于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也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幾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高出很多。
(四)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yǎng)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五)身心健康亟待關注。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動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
四、對策和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流動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fā)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通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呵護、學校監(jiān)管、親屬監(jiān)護“五大關系”網絡,積極穩(wěn)妥地加以解決。建議近期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認識,把關愛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留守流動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之一。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廣大家庭、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更關系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積極開展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重要任務,切實擺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議程。
(二)扎實推進,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和建設中,農村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后的地方卻沒有改變,致使新型落后地區(qū)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xù)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系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和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增無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