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處“倉鼠”問責更需發(fā)力
查處“官倉鼠”,整治“特權腐敗”……在中央的部署下,各地紛紛出招集中整治“吃空餉”問題。
在黨的十八大后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全國已清理清退“吃空餉”人員16.2萬多人,涉及財政資金84億元。
“鏟除‘吃空餉’土壤是與反腐敗力度息息相關的。”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前紅認為,過去各地整治“吃空餉”時,往往都是重清退、輕問責,發(fā)現(xiàn)一例,清退了事,上繳多領的錢就順利過關。“現(xiàn)在力度大了,產(chǎn)生了震懾效應,讓人看到了中央的決心。”
他建議,一定要在調(diào)查清楚干部“吃空餉”事實的基礎上,對放任“發(fā)空餉”的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要深挖其中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教育警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對處理“吃空餉”應該有針對性的可操作辦法,建立一套防范“吃空餉”的機制,該清理清退的必須全清,該問責的必須嚴責,對相關的單位和相關領導人員都要追究責任,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類問題。
“將權力置于陽光下,是防止腐敗、根治‘吃空餉’的關鍵。”專家們建議,應公開編制人員、建立起舉報獎勵制度,讓進人、用人信息透明化,讓“吃空餉”無機可乘;與此同時,要加大對編制、人事、財務等日常監(jiān)督管理,使其趨于法治化、規(guī)范化、完善化,走出“治理-復發(fā)-治理”的怪圈循環(huán)。(完)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