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童輸血染艾,誰來為“悲劇”買單
這起事件中,最不幸的無疑是5歲女童毛毛,先是被診斷出先心病,手術時又因輸血感染了艾滋病毒。所以,當孩子的父母想要個說法卻處處碰壁、質疑調(diào)查效率低卻遇到“那你來做”的回應時,可以理解他們的無助和憤怒,那冷漠確實令人心寒。也許這種調(diào)查確實耗時較多,工作人員也有“委屈”,但無論如何,不能讓機 構性冷漠掩蓋了基本的同情心。這也是人們判斷有關部門能否認真調(diào)查、彌補漏洞的基礎。
現(xiàn)在,調(diào)查組基本認定這是一起“窗口期”感染事件,一種目前無法完全杜絕的低概率風險事件。這樣看來,醫(yī)院和血液中心似乎都沒有責任,最多給予人道主義的救濟和補償。
對此結論,患兒的家長和代理律師仍有疑問,比如,當年從抽血到輸血整個過程是否符合程序,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具備資質。對于類似合理訴求,需要認真調(diào)查后給予回應。
如果最終認定這就是一起窗口期感染病例,那么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如何盡最大可能減少這類事件的發(fā)生,以及對不幸感染者的救治和援助問題。
要承認,醫(yī)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也是有局限的。吸取了以前有償采血造成艾滋病等傳染病大范圍感染的教訓,我國建立了自愿無償獻血制度,完善了捐獻前檢測 和血液加工前檢測等制度,大大降低了輸血帶來的感染風險。但總體來說,我國血液制品領域的透明度還有待提升,整個采輸血過程應該更透明,檢測標準應該更嚴格,對無償獻血的科普也要加強。
具體到窗口期感染的極端情況,雖無法完全避免,但并非不可預防。有醫(yī)生提醒,獻血者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清晰認識,易感染高危人群要盡量避免獻血,更不能帶著順便檢測的目的去獻血,這可能會帶來更大范圍的風險。
在上述環(huán)節(jié)均已充分改進的情況下,如果再出現(xiàn)窗口期感染的案例,就要考慮相應的救助機制,政府兜底也好,商業(yè)保險也好,必須打破這方面的“機制荒漠”。雖然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很低,但發(fā)生在個人和家庭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悲劇,對此不能沒有應對之策。
一個孩子因輸血感染艾滋病毒,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系統(tǒng)性風險。除了這個孩子,還有其他人也輸入了同一來源的血液。所以,彌補機制的漏洞,也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