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黨外人士通氣:
“起草憲法雖然有困難,但是可以解決”
1953年,《人民日報》在元旦社論《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一文中向全國人民公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是當年的三項偉大任務之一。1953年1月11日毛澤東召集黨外民主人士座談會,周恩來于次日召集政協(xié)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對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草憲法等事項的意見。當時,的確有些人對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制定憲法的時間有所顧慮,認為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這樣做有何根據?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
毛澤東后來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從全國范圍的情勢來看,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毛澤東說:“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更加發(fā)揚人民民主,加強國家建設和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他還特別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府,仍將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府,它是對全國人民都有利的。”對于選舉、制憲面臨的困難,毛澤東客觀地分析說,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恢復經濟等事情相比,困難還是要少一些。毛澤東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例子來說明困難總會有,但同樣地,困難也可以克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的幾天之內,便由各省派出代表制定了“臨時約法”。毛澤東還指出“我們的共同綱領,經過大家討論,實際上搞起來,前后也不過一個月。”
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也曾提到,起草憲法雖然有困難,但是可以解決的。憲法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只是規(guī)定現(xiàn)在要做的事情,我們將要制定的憲法是現(xiàn)階段的憲法。
少數民族學生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1954年國慶節(jié),游行群眾抬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模型通過天安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