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媳婦集體失蹤折射農村娶妻困境
越南媳婦集體失蹤,媒人也人間蒸發(fā),這種尷尬的背后,一定隱藏著諸多的無奈。
中國青年為什么迎娶越南新娘,不是兩情相悅,不是門當戶對,也不是父母之命,倒多是靠了媒妁之言。媒妁為什么這么起作用呢?因為現(xiàn)在農村男多女少,這種現(xiàn)實窘況,又直接推高了彩禮的價碼。高到多少?聽聽“三斤一響”和“萬紫千紅一片綠”一類說法,你就知其大概了。
所謂“三斤一響”,是指3斤重100元紙幣(大約12萬)和一輛最少四五萬的轎車。所謂“萬紫千紅一片綠”,即一萬張面值五元(紫色)的鈔票,一千張面值100元的大鈔(紅色),加上一堆面值50元(綠色)的鈔票,總計不下十五六萬。加上結婚建新房、買家具、置家電等項花銷,算下來至少需要40多萬。這在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起。于是,相對便宜的越南新娘,就乘虛而入了。
如果結婚后好好過日子,管他哪國媳婦,除了語言溝通有些障礙,還不都是一樣??鐕橐霈F(xiàn)在多了去了,美滿的到處都有。但是,像邯鄲這種新娘集體失蹤的情形,背后絕對有卑劣的算計,社會危害不可小覷。
其實農村青年娶妻難,不惟邯鄲所獨有,多地都有這種情況。比如我的老家渭北農村,一提到給孩子娶媳婦的事情,大家都直嘆困難。共性的是適齡男女青年數(shù)量失衡,男多女少,加之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閱歷增加眼界開闊以后,女青年不再愿意回鄉(xiāng)找對象,這又加劇了女性資源的減少。有了這些原因,農村聘女彩禮也就越來越重,己經近乎10萬元了。此外還有一種習俗,男方家長與女方初次見面、迎親時上車、下車,都要送上“千里挑一”的紅包(1001元),這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讓不少家庭為此背上揪心的債務。
因此,全社會關注這個問題,就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國《婚姻法》明文規(guī)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該法第3條)足見上述行為,都在法律禁止之列。一個明文禁止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就說明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長此下去,不單是法律權威逐漸坍塌,民風也會漸次變壞。當民風不再純樸的時候,受害的就是整個社會。當然,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需加強教育引導,逐步改變固有觀念;同時扶持農民致富,農村和農民富了,就有了引鳳筑巢的資本。至于有意拐賣婦女,或者人為改變生育比例,也應在亟待解決的范疇。真到了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大量青年娶不到媳婦的地步,那時麻煩那就大了。
越南新娘集體失蹤背后的立法缺失
歷史上,中越通婚長期存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越南新娘外嫁漸成潮流,臺灣地區(qū)成為主要輸出對象。本世紀以來,我國大陸的越南新娘逐漸增多。2008年之后則更是進入了“繁榮期”,地域范圍也大大拓展。
娶越南新娘者,多數(shù)以農村大齡青年為主,這是一個數(shù)量眾多的“剛需”群體。為娶得越南新娘,他們往往花費數(shù)萬。但花錢“娶”越南新娘,有可能涉及拐賣,甚至觸及國際公約所禁止的跨國人口販運的“紅線”;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涉及婚姻詐騙,雙方一旦發(fā)生糾紛,權益很難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旦新娘失蹤,迎娶者只能面對人財兩空的結局。
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娶越南新娘一般需在中介的帶領下完成,這類中介因此成為跨國婚介。199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涉外婚姻介紹管理的通知》,規(guī)定嚴禁成立涉外婚姻介紹機構,國內婚姻介紹機構和其他任何單位都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涉外婚姻介紹業(yè)務,任何個人不得采取欺騙手段或以營利為目的從事或變相從事涉外婚姻介紹活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