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上因政治或文化因素更名不同,當下一些地方的改名潮,主要受經(jīng)濟利益推動。那么,改名就能帶動地方發(fā)展嗎?還真不好說。紅旗渠確實很有名,值得宣傳推廣,但是不是一定要把這個景點上升為地名,一次把這個資源用盡?其實,一個全國聞名的景點,絕不會被所在地的地名所掩蓋。相反,兩者還可以相映生輝。
與只有幾十年歷史的紅旗渠相比,林州有幾百年以上歷史,何以被棄之如敝屣?真正有自信的城市,無需靠改地名博眼球。深圳在改革開放之初,只是一個小漁村,現(xiàn)在成了舉世聞名的大都市,也沒聽說要改名為“特區(qū)市”。
當然,地名也并非完全改不得。根據(jù)《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等法規(guī),只要符合程序、經(jīng)過批準,地名是可以改的。只是,地名并非隨意想改就能改,改地名至少要敬畏歷史傳統(tǒng)、充分聽取民意,而不能僅靠官員和專家拍腦袋決定。
現(xiàn)在,林州市通過官方網(wǎng)站征集民意,至少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態(tài)。但普通民眾和出門在外的林州人,是否支持家鄉(xiāng)改名,其實是大有疑問的。愿望最強烈的,可能還是急于出名求利的地方官員或商人。當然,地方有調(diào)查論證和提出申請的權利,但地名主管部門應該依法辦事,嚴格把關,不能助長急功近利、割斷歷史的改名風潮。
一座城市如何慎重地改名
城市改名,往往遭遇非議,最強烈的反對聲音莫過于“瞎折騰”,每一座城市改名都是如此,自然也會有人計算出消耗的成本極高,會給老百姓帶來不便等等。一個改名數(shù)據(jù)被廣泛引用。一個150萬人口的小城市改名,光是重辦二代身份證就要花掉2000萬元,而各級行政機關名稱也要變更,地圖也要重印,各種證件也要重新制作,戶籍也要重新上報等等。一個中等城市改一個名字則要耗費數(shù)億元。大城市改名則需要的更多,差不多要幾十億元了。因此,對于改名聽到最多的就是反對了。
城市改名,是否真的一無是處?這也未必。有些城市改名了,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也是可觀的。大庸原是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一個普通小縣,但自從改名“張家界”后,讓其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聲名鵲起,名揚海內(nèi)外。數(shù)百萬張家界人也共嘗改名帶來的滾滾紅利。出于同樣的考慮,林州市也想改名,這樣的出發(fā)點也并沒有錯。不過,以前,往往是相關領導決定了,再經(jīng)過形式主義上的“程序”,也真能夠?qū)⒚指牧?。這回林州市也想通過改名來取得同樣的經(jīng)濟效益,但并沒有“自作主張”,而是想到征求民意,實在難能可貴,在我看來,無論林州市最終是否改成“紅旗渠市”,都是贏了。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歷經(jīng)十年之功,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巍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它以濁漳河為源頭,通過開山通道把漳河水引入林州做灌溉用。這條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孕育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不僅讓林州人感到驕傲,更被全國人民所熟知。“林州市”和“紅旗渠市”,哪個名字更響亮,毫無疑問,是后者。將城市名稱成“紅旗渠市”,這未嘗不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