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年前,在長達六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中,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無辜中國人失去生命。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儀式也首次由地方層面升級到國家層面。
歷史不能被遺忘
“歷史不能被遺忘。正如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說過,一個民族怎樣對待歷史,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辦公室里,朱成山輕呷一口水,臉色平和而堅定。
朱成山是最早提議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的推動者之一。他坦言,自1937年南京大屠殺發(fā)生以來,中國先后歷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恢復建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由于焦點在其他事務上,國人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在相當一段時期其實只有零星的關注,更多處于無言、無聲的空白期。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中小學教科書,把“侵略”中國改為“進入”,妄圖否認對中國的侵略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此舉激起了中國人民、特別是南京人民的強烈憤慨。國內(nèi)學者提出對南京大屠殺進行研究,南京市政府也順應民意,著手籌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于198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40周年之際,在原日軍大屠殺遺址之一、南京城西郊江東門“萬人坑”落成開放。
朱成山于1992年5月奉命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此前,他當過20年兵,從大別山到南京軍區(qū),后在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了兩年。1993年5月,他升任館長,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工作至今。21年來,他潛心研究國際和平學、中日關系史、日軍侵華暴行史特別是南京大屠殺史。有人稱他是“30萬遇難同胞守靈人”,對此他說:“我們樂意為先輩守靈,為民族歷史守靈。”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凝結(jié)著朱成山以及許多希望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血。紀念館先后經(jīng)1994至1995年和2005至2007年兩次擴建。擴建后,其總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入口處是可容萬人集會的廣場,矗立著藝術感很強的“冤魂的吶喊”主題雕塑、災難之墻、十字架、警示鐘等,氣氛莊嚴肅穆,令人漸漸步入和直面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的歷史。新展館建筑外形酷似一把掩埋在大地中折斷的軍刀,館內(nèi)陳列大量詳實的文物和檔案,有中外人士對南京大屠殺的文字和圖片記錄,有大量幸存者的證言、證物,有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官兵的日記、供詞和用過的實物。“萬人坑”遺址外觀像個黑盒子,坑內(nèi)是經(jīng)嚴格鑒定被確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遺骨,共七層,目前經(jīng)考古發(fā)掘陸續(xù)清理出表層208具,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遺址一旁是告慰亡靈的祭場和燭光浮動的冥思廳。走出冥思廳,參觀者脫離壓抑的室內(nèi)環(huán)境,來到陽光明媚的和平公園,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被青翠松柏、平靜池水和勝利之墻環(huán)繞,令人頓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美好之感。
在朱成山看來,紀念館是一個載體,它讓人們了解和記住真實的歷史,也讓人們思索如何面向未來。他說:“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鐵證如山,不容歪曲。史實不是賣青菜蘿卜,可以討價還價。日本右翼不斷否認歷史,我們就要不斷加固這段歷史。”他表示,自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以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分別于1947年、1948年對南京大屠殺史實作出法律認定,對時間長達六周、屠殺人數(shù)達30萬以上、發(fā)生強奸輪奸兩萬多起、半城幾近灰燼等史實進行了第一次固化。近30年來,中國通過建館、立碑、編史等,將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予以保存、展示和傳承,完成了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第二次固化。而此番決定以國家名義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實行公祭,是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第三次固化。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明確表述:“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早有歷史結(jié)論和法律定論。”
“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朱成山贊同列寧的這個觀點,他說:“如果覺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只不過是死去的人,是老百姓,有什么值得尊重的,這就錯誤了。我們要有一種情感,他們是我們的先輩、我們的同胞,老百姓正是國家力量的基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