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以發(fā)展的眼光做好家暴立法
必須看到,現(xiàn)實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男女,或者因為奉行不婚主義,或者因為年齡問題,或者因為其他某種原因,在以夫妻的名義生活,卻沒有去領取一紙結婚證書。甚至,時間久了,不僅周圍的人抑或是親朋好友都意識不到他們尚不屬合法婚姻,連他們自己可能也會有所恍惚。而在這樣的家庭中,與正常家庭一樣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在以同樣的方式上演。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明明面臨著家暴,既然明明沒有一紙結婚證書的約束,為什么不選擇主動離開對方,從而避免自己限于家暴的泥潭呢?話雖是這么說,但對于身處其間的當事人來說,卻可能無法做到。這里的“做不到”,未必是因為被家暴的一方處于控制地位或對被施暴人施加了某種威脅,還有可能是因為偶爾或并不頻繁、嚴重的暴力并未能抵消被施暴人對施暴者的愛。這不是在為“虐待狂”和“受虐狂”辯解,而是,愛情畢竟是最復雜的人類情感,很多事情是無法用理性去解釋的。
那么,對于發(fā)生在這些沒有履行結婚登記手續(xù),但卻以夫妻名義在一起生活的人之間的家庭暴力事件,通過什么方式調整是好呢?按照家暴法意見稿的規(guī)定,這顯然屬于戀愛、同居等關系人員之間發(fā)生的暴力行為,與一般社會成員之間發(fā)生的暴力行為沒有實質區(qū)別,應由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法律進行調整。但對于那些以夫妻名義或被別人視作夫妻關系在一起生活多年的男女,尤其是已經有了孩子而更更像一個家庭的男女來說,這樣的調整卻有可能將其關系置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傳統(tǒng)觀念中,家庭有“里”、“外”之別,在家庭之“里”,老公給老婆跪下頂多被當“妻管嚴”一笑而過,但如果在家庭之“外”,這樣做卻有可能導致別人的恥笑。所以,用反家暴法調整這種特殊家庭的家庭關系,或可挽回兩人的關系,但用其他法律,卻可能進一步加速連被施暴者都未曾想完全結束的關系。
這么說并不是為施暴者辯護,因為反家暴法的立法本意也不是為了拆散施暴者的家庭,而是制止家庭中的暴力行為,以達到調節(jié)家庭成員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目的。這些特殊的“家庭”雖非建立在婚姻登記基礎上的正常家庭,但既然以家庭的名義存在,對于其中的家暴行為還是以反家暴法進行調整為好。
從社會現(xiàn)實及發(fā)展趨勢來看,類似家庭的存在有增多的趨勢,存在于其中的家暴現(xiàn)象也會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社會在發(fā)展,家庭模式在發(fā)展,相應的法律調整方式也要發(fā)展。況且,很多精神層面的暴力、冷暴力等在這樣的家庭中也是存在的,卻難以用其他法律進行調整。在這一前提下,所要做的,僅僅是如何相應家庭進行認定而已,相信立法者有此智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