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余年,地方政府競爭對我國持續(xù)高速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地方政府競爭也帶來了粗放型增長必然伴隨的諸多問題,如經濟波動加劇、資源浪費、公共品供給不足等。
導致我國經濟增長一直受粗放型模式困擾的重要原因
我國漸進式改革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分權的過程,層級政府內部的分權使得地方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地方政府可以像一個企業(yè)一樣進行決策和運營。無論是早期采取的各種“財政包干”制度,還是1994年開始實施的分稅制,都激勵地方追求當?shù)乩孀畲蠡@就使得地方政府不再是僅僅局限于調控者的角色,而是直接參與其中,類似于企業(yè)行事,譬如組織當?shù)氐馁Y產整合和重組、興辦企業(yè)、直接投資或招商引資來拉動當?shù)亟洕?,等等。層級政府間實行財政分權以后,市場化機制使得地方政府的利益和當?shù)氐慕洕l(fā)展直接掛鉤,促使地方政府把追求經濟績效放在首位,這就是當下被廣為詬病的“GDP主義”。同時,官員任期的時限,以及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采取相對績效考核,激勵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只有快速資本積累才能滿足地方政府的這一目標。因此,對地方政府而言,直接投資和招商引資就是發(fā)展當?shù)亟洕氖走x策略,這是導致我國經濟增長一直受粗放型模式困擾的重要原因。
加劇了宏觀經濟波動和區(qū)域不平等
地方政府競爭的主要對象是資本,資本爭奪不僅會導致投資過熱,而且會導致投資不合理,這就必然會帶來經濟過熱。同時,地方政府獲得資本后也會進行直接投資,但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這方面的過度投資同樣也是經濟波動的重要來源。進一步看,地方政府的投資競爭會拉動投資品需求,并通過乘數(shù)效應刺激民營資本流入,進一步強化這一需求,從而導致投資品價格上漲;另外,這種競爭會增加財政支出,并導致財政壓力,可能會誘發(fā)貨幣量供給的增加,結果,通脹壓力會增加。在地方政府競爭的過程中,優(yōu)先改革開放的地區(qū)獲得了先動優(yōu)勢,可以通過優(yōu)惠政策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來吸引資本流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落后地區(qū)沒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只能眼看著資本選擇發(fā)達地區(qū),結果這種競爭必然會加劇區(qū)域不平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