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反腐倡廉的文化遺產(chǎn)(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中國古代反腐倡廉的文化遺產(chǎn)(2)

懲于事后、防于事前、防懲并舉的反腐倡廉思路和方法

反腐與倡廉,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反腐必須倡廉,倡廉的基礎是切實的反腐。歷代王朝在與腐敗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懲于事后、防于事前、防懲并舉的反腐思路。在中國古代林林總總反腐倡廉的具體措施中,如下四個方面對于當下反對腐敗有較好的啟示意義。

其一,正人先正己,養(yǎng)廉先養(yǎng)心。

在私有觀念還存在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有欲求,都有人性的弱點和陰暗面。如果人的欲求得不到有效約束并超過合理的界限,腐敗就容易滋生。治腐先治心,公共權(quán)力的掌握者只有扎好心靈籬笆,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淡泊名利,抵御誘惑,廉潔奉公,勤政為民。

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許多治腐心、養(yǎng)廉心的思想認識,也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儒家把人生目標定位于成仁成圣,主張官吏要正身修己,仁民愛物,這些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學校教育和相關(guān)考試制度浸潤到人們的心中,起到了很好的防貪拒腐的作用,中國古代一些清官廉吏,如東漢的楊震、明代的海瑞都是儒家文化的忠實信奉者和踐行者。宋代呂本中撰寫《官箴》,強調(diào)“為官之法”,惟有清、慎、勤。包拯以遺訓的方式為子孫立下規(guī)矩,“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周公把商紂王作為反面教材,規(guī)勸周武王、周成王要敬畏天命,要立君王之德,不可貪圖安逸,棄德任刑,這些教育內(nèi)容都保留在《尚書》中的《多士》、《無逸》、《多方》等篇章中。

其二,表彰廉吏,斥責貪官。

在中國古代社會潛規(guī)則盛行,要做一名清官廉吏確實不容易,壓力很大,要抵御金錢美色的誘惑,要排除大大小小權(quán)力的干預,要擺脫復雜人情世故的羈絆。為官清正廉潔,就意味著要失去許多物質(zhì)利益,甚至可能失去權(quán)力,失去朋友,失去親情。從中國古代倡廉的歷史實際看,表彰清官廉吏,不讓“老實人”吃虧,不失為倡廉行廉的有效辦法。

司馬遷《史記》設立《循吏列傳》以后,歷代正史大多設有《循吏傳》《良吏傳》,宋代費樞專門撰著《廉吏傳》,讓“以不貪為寶”的子罕、“一錢太守”劉寵、“二不尚書”范景文等廉吏彪炳史冊。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也都注意褒揚“廉吏”、“循吏”,通過增秩、升遷和死后追贈追謚等方式,樹立廉吏的形象,通過廉吏的言行表率作用給予社會正能量,弘揚正氣,蕩滌官場歪風邪氣。漢代南陽太守召信臣節(jié)儉清廉,為民興利,人稱“召父”。蜀郡太守文翁興辦學校,勤政為民,政聲顯著。漢哀帝下詔為文翁立祠,又命郡二千石官員奉祀召信臣墳冢。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后追贈“武穆侯”印綬,謚為“忠武侯”。

與表彰廉吏相對應的,是對貪官污吏進行無情的譴責和鞭撻。我國歷史上早期稱貪污為墨罪,也稱贓罪,“貪以敗官為墨”,貪腐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污黑不凈?!对娊?jīng)》對那些居官行貪,或憑借政治地位和權(quán)勢攫取各種非法利益的貪人用“敗類”予以貶斥,表明人們對于貪腐的憎恨和厭惡。明清時期文學家更是把百姓對貪腐的憎恨融入小說、戲曲、筆記之中,嬉笑怒罵。

清廉光榮,貪腐可恥,表廉吏,斥貪官,一褒一貶,讓清廉者名垂史冊,將貪腐者釘上歷史恥辱柱,善惡彰顯,是非明辨,引導人心向善。

其三,立制反腐,巡察地方。

官吏的道德自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腐敗,但這種軟性約束彈性很大,效率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中國古代政治家們也領悟到,只有依靠較完備的法制,才能保證行政機構(gòu)的有效運行,有效遏制腐敗和處置腐敗。所以,無論是皋陶之刑、《禹刑》,還是《秦律》、《唐律》對貪腐都有明確的懲罰規(guī)定。在防治腐敗的制度中,最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一是察舉、考試任官制度,二是刺史巡察郡縣制度。

防治腐敗首先要把好官吏的入口,選出賢能的好官,建立一套良好的官場“準入”制度。什么樣的官是好官?一是有“德”,二是尚“清”,即廉潔。為了選到高素質(zhì)官員,在先秦時即出現(xiàn)了“察舉”制度,面向社會公開推薦官員。這種察舉手段,民間叫“舉賢”。兩漢時期,察舉賢良方正已成為官員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防止“察舉”中有違規(guī)行為,先秦時的秦國就規(guī)定,如果所推薦的官員“不善”,推薦人也要治罪,在漢代則叫“連坐”,即舉賢者要負終身連帶責任。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開始的科舉取士制,都是古代為了選拔到“好官”而采取的手段。其次,對官吏進行有效監(jiān)督,形成權(quán)力的制衡。漢武帝設立十三部(州)刺史,刺史受命于皇帝,代皇帝定期巡察地方,以“六條問事”,主要巡察地方二千石等高官的腐敗行為。刺史雖然只有六百石,但能監(jiān)察二千石的地方守相,行政級別雖低,但任重職大。刺史巡察郡縣,對于整肅吏治,發(fā)現(xiàn)和震懾腐敗,籠絡民心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四,鐵腕治貪,形成威懾。

在中國古代,遏制腐敗的一個手段就是重典反腐,甚至運用嚴刑酷法懲貪。夏朝時定了“昏、墨、賊、殺”之刑,貪墨之官是要掉腦袋的。商朝凡是收受賄賂的貪官都被列在淫風中之“貨”罪,要處以墨刑,即在貪官的額上或臉上刺字,以示羞辱。西周把官吏營私枉法、貪污受賄等列為“五過之疵”。

漢代重用一批鐵面無私的循吏,對貪腐者進行定向打擊。北魏規(guī)定“枉法十匹,罪之以死”,僅太和八年被處死的貪官就達40多人。明朝更是重典治貪的典型。在《大明律》《大誥》之外,朱元璋組織人員編寫了《醒貪簡要錄》,規(guī)定:“官吏貪贓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并處以剝皮之刑。”朱元璋反腐懲貪的決心大,力度強,措施有力,對于貪腐者確實起到了強烈震懾作用。

責任編輯:佘小莉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