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恥以崇德”,是把“知恥”作為“崇德”的基本點。恥感文化在儒家文化中表現(xiàn)得極為突出??鬃訉?ldquo;行己有恥”作為“士”的人格要求,孔子還說:“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焉。”孟子也把有羞恥感作為促人成君子的基本條件:“人不可以無恥”,“恥之于人大矣”,他還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為君子“三樂”之一,人以無愧于天地良心為樂,這正是“知恥”的另一種表達(dá)。由“知恥”衍生出的一條行為準(zhǔn)則就是:“克己慎獨(dú)”,即在一個人獨(dú)處時仍能自覺審慎地堅持道德操守,對自己嚴(yán)格要求。這是“知恥心”最為鮮明的外在表現(xiàn)。如果不“崇德”,不心存敬畏,是做不到此點的。
二是把“取之有道”作為處理為政者廉潔與利益、道義與富貴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義利之辨”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三大辯”之一,作為“為政者”,免不了要與“利”打交道,要面臨貧窮還是富貴的問題。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政治倫理并不用禁欲主義或苦行僧主義來回避論及利益與榮華富貴,而是提出了一個在今人看來合乎人性、人道的現(xiàn)實原則,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鬃诱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說:“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萬鐘的俸祿確實吸引人,但如果不問其是否合乎禮義就欣然接受了,這對我有什么好處呢?這些話語,都為為政者提供了正確行事的道德指南,既堅持了儒家“崇德”、“德主刑輔”的治國原則,又合乎人性,具有可操作性。正如孟子所嘆:“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三是通過送箴言、刻石銘、寫衙聯(lián)等各種手法勸喻官員,弘揚(yáng)政德、懲治腐敗。儒家的這種做法,已在我國遍及各地的牌坊、石刻碑林等各種文化遺存中表現(xiàn)出來,使后人由此可以體會儒家以“五常”為主線的德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及歷代傳承。儒家以“五常”為主線的德治思想有兩個特征極為明顯,一是其“仁本”思想滲透于所有德目與道德訴求之中,如基因排列圖譜,儒家使其一切說教像基因圖譜對于每個生命一樣,都成其為特有物種的血緣證明。換言之,儒家的“五常”思想,是滲透于其所“統(tǒng)治下”的所有人群之中,具有一種超越階級與等級的普遍性。二是儒家賦予“五常”以極大的闡釋空間,對“仁、義、禮、智、信”的解釋,是隨朝代的變遷而不斷有所擴(kuò)張與豐富的。今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誠信”、“和善”納入其中,不能不令我們又一次看到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