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儒家“以仁為本”合理內(nèi)容的精神相契
眾所周知,“仁”范疇源于《尚書》,是孔孟在周代“親親”、“敬德保民”等思想基礎(chǔ)上,被提煉概括出來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范疇。
儒家對“仁”的詮釋,有三個特點:第一,“仁”的基本涵義為“愛人”??鬃诱f:“仁者,人也。”孟子也說:“仁也者,人也”,由此,孔、孟均首先把“仁”之概念與人之概念相當(dāng),一是說明“仁”這種道德品質(zhì),是只在人中才見的。重視人倫關(guān)系的和諧,要求為政者“行仁德于天下”,是“仁”的基本思想。第二,“仁”是儒家其他德目展開的基礎(chǔ)。在進(jìn)一步的詮釋中,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可見,孔子之“仁”和愛人,首先表現(xiàn)在立基于血緣親情關(guān)系之上的父母兄弟之愛,如愛父母為孝;愛子女為慈;兄弟互愛為悌;愛主人愛君主為忠。第三,“泛愛眾”,是“仁”的道德境界。所謂“泛愛眾”,就是指超出血緣親情,把愛擴展、推及社會上所有的人,就是對所有人均應(yīng)關(guān)愛,《論語》中說:“事父母,能皆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就是說,只有對自己父母能夠孝順的人,才能對國家忠。這一思路既體現(xiàn)了孔子之“仁”,是以“親親”到“泛愛眾”的思想邏輯,又體現(xiàn)了孔子之“仁”,要求家國同“禮”的行為邏輯,他對人人關(guān)愛和諧的要求,從“家和”出發(fā),退至國家社稷,最終是社會的人人關(guān)愛的和諧;提出了為政者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為原則。由此可見,“以仁為本”的治國之道的基本意蘊,是從“親親開始”,到“泛愛眾”為落腳點。
在“愛人愛民眾”的基礎(chǔ)上,儒家提出了自己的以“仁”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理想,正如梁啟超所言,儒家之理想的政治,則欲人人將其同類意識擴充到極量,以完成所謂的“仁”的世界。用《論語》中的思想解釋之,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泛愛眾”、“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是“必也使無訟乎”;是“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是堯、舜、禹之時,“天下歸仁焉”。這些內(nèi)容,都是以“愛人”為基本特征的。這就是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泛愛眾”的具體藍(lán)圖。上述在《論語》中體現(xiàn)的儒家的政治思想,后來在《禮記今注今譯 禮運》中,被具體描述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諸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由此可見,儒家在施“仁政”與“求大同”的政治思想中,是內(nèi)含者“泛愛眾”的思想精華的。雖然,在當(dāng)時的歷史語境中,是不可能具有“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的“人本”思想的,但是,這一“烏托邦”的虛幻的“理想國”仍是映現(xiàn)著古代賢人美好的、正直的、正當(dāng)?shù)恼卫硐耄钥稍诮裉煳覀冊谪瀼?ldquo;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方略時見到其影子。儒家對社會建設(shè)的重視,儒家在“泛愛眾”的思想指導(dǎo)下,對各類人員幸福生活的設(shè)計:老人可以善終,壯年人有工作,小孩子能健康成長,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老而無子的人、幼而無父的人以及殘疾人都能得到善養(yǎng)。這些思想,在今天黨的文件關(guān)于“民生為中心的社會建設(shè)”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其被傳承的證明。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也是對中華精神文脈的積極繼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和善”范疇與儒家以“五常”為主線的教化人性的理論的基因相傳
《論語》記載,當(dāng)樊遲、仲弓等弟子向孔子請教“仁”時,孔子回答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樣做,才能達(dá)到“正己、勉己和成己”。
孔子之所以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的作用,是以其人性觀為依據(jù)的??鬃诱J(rèn)為:人皆有道德屬性而傾向善,以為教化可施而不需過多借助于刑罰殺戮,由此,儒家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并推崇“五常”。所謂“五常”,是指五種常行之德??鬃犹岢隽?ldquo;仁”,認(rèn)為“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孟子將之發(fā)展為并列的“四德”,即“仁”、“義”、“禮”、“智”,而西漢賈誼又在其后加了“信”,使之成為完整的德目,后來被董仲舒明確概括并提出,使之流傳至今。“仁、義、禮、智、信”成為儒家的美德。五常為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關(guān)系提出完整的行為標(biāo)準(zhǔn)。如果說仁、義、禮、智四倫針對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姐妹一類的人倫關(guān)系的話,那么,正如孟子認(rèn)為的那樣,“信”是五倫中朋友一倫必須遵循的道德準(zhǔn)則。是處理血緣關(guān)系之外的另外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信”作為“五常”之一,特指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德,自然成為儒家教化人性的重要德目,形成儒家的“德治”傳統(tǒng)。
儒家的“德治”,以“知恥以崇德”、“取之有道”為其方法論特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