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富馬云到我們身邊“良心油條哥”的故事,都深刻地闡釋著“誠信是生產力”。談到誠信這種核心價值觀,很多人會本能地覺得這是一種強加給自己的道德義務,又要讓自己去“奉獻”,讓自己履行對別人的承諾,誠信是讓自己吃虧讓別人受益,是一種道德付出和道義負擔。其實,這完全是對誠信極大的誤解。誠信不是對他人的奉獻,而是每個人最重要的資本——通過誠信待人而贏得別人的信任,從而贏得尊重、生意伙伴、財富和成功。
我們倡導青年好活法,倡導年輕人踐行誠信,就是用誠信打造個人堅實的資本。我們時常用“這個人的信用已經完全破產了”來描述一個人的失敗。信用破產,意味著沒有人再敢相信他,沒人愿意跟他合伙做生意,銀行不愿意貸款,朋友不愿意借錢。西方有一句名言,他騙了所有的人,最后他發(fā)現(xiàn)他被所有人騙了——說的就是信用破產的惡果。誠信是最大的財富,沒了錢可以再掙,沒了房子可以再買,沒了信用可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我們倡導青年好活法,就是要共同營造一種誠信的社會氛圍,活在一個安心的環(huán)境中,避免陷入“他人為地獄”的道德荒漠。誠信不僅僅是最重要的個人資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和國家資本。一個失去誠信的社會,沒有誰可以幸免于難。如果欺詐橫行,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誠信,就會成為一個互相傷害的社會。生產毒面包的雖然自己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面包,但他需要住別人造的房子,吃別人種的蔬菜,喝別人生產的牛奶,誠信這個社會資本的鏈條一斷裂,彼此猜忌互疑中不僅加大人際交往成本,道德生態(tài)也會在“不敢扶老人”中不斷荒漠化。
我們羨慕和追求財富英雄的成功,自己的信用銀行里卻沒有一分錢的存款;我們總懷疑摔倒的老人會訛詐自己,因為一次傷害而從此拒絕信任;我們總想享受別人的誠信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自己卻不想付出誠信。這種活法,最終讓個人信用資本走向破產,社會的信用資本也不斷透支。當我們明白了誠信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付出了信任才會收獲信任,擁有了誠信資本才會贏得誠信紅利,就會理解這樣一種活法的意義并去選擇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