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治理是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內容,社會治理的關鍵是做到依法治理。
一、社會治理要強化法治保障,強調依法治理
為什么要在社會治理中強調依法治理?因為社會治理重不在“治”,而在于“理”。只講“治”,不講“理”,治理就沒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社會治理最終是要形成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秩序,講“理”是治出效果、治出水平的保障,也是形成良好社會秩序的根本。如果只講“治”,不講“理”,社會治理極有可能就會成為社會治控和社會控制。只講“治”不講“理”的社會治控和社會控制不但無法達到社會穩(wěn)定和諧,甚至“治”的過程還可能制造不和諧、不文明、不穩(wěn)定,成為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講“理”的社會治理,才是真正有水平的社會治理方式。
這里的“理”,有情理、道理、法理的意思,但更偏重于法理,要依法進行社會治理。要依法治理社會,就必須強化社會治理的法治保障,強調依法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將“法治保障”作為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原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格局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強調了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fā)揮,體現了依法治國方略對社會治理的要求。
二、社會治理要充分遵循法律,做到依法治理
法治保障是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內容。那么社會治理的法治保障是什么呢?要明確,這里的“法治保障”不是“用法治去保障”,不是法治工具化地去保障社會治理,而是“以法治為保障”,做到“依法治理”,即社會治理要充分遵循法律,在法治原則下進行,從而獲得法治的保障。
“以法治為保障”不同于“用法治去保障”。“用法治去保障”,是對法的要求,將法視為一種工具,去推動和保障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這意味著憲法法律之上還有主人,則最終可能還是人治而非法治。“以法治為保障”的社會治理,則是對社會治理的要求,是要求社會治理者在尊重法的崇高性基礎上、遵循法治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社會治理,使社會治理的各項措施符合憲法法律的要求。法是社會治理應遵循的準則,也是評價社會治理各項措施是否合法的標準。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以法治為保障進行社會治理,實際上就是依照人民的意志進行社會治理,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要求。
以法治為保障去進行社會治理,是法的本質屬性的要求。法是一套完整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崇高效力,任何政黨、機關、組織和公民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社會治理本身是社會治理主體治理社會行為和社會生活的一系列活動,必然要遵循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違反憲法和法律的社會治理,不但得不到法治的保障,還要受到法律的徹底否定,甚至懲處。法的本質是通過對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從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而社會治理本身,也是通過對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治理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法治秩序與社會治理秩序具有統一性,而法治秩序是最穩(wěn)定、最具持久力的社會秩序。遵循法治而進行的社會治理,恰好能達到最好的社會治理狀態(tài)。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