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執(zhí)政】
【事件介紹】
太原村官:不少人花千萬買村長 上任后開發(fā)土地
如果不是新任省委書記王儒林調研后的一番長談,山西太原被詬病多年的城中村問題,或許仍將被掩蓋下去。
10月8日-12日,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太原調研。在隨后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王儒林用很大的篇幅提到了“城中村”臟亂差、小產權房等問題,并責成太原市委、市政府要從城中村問題入手,倒查為官不為、治吏不嚴,甚至違法違紀問題。
在全國各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歷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難點。這從太原市幾乎止步不前的城中村改造工程中不難看出。始于2003年的太原城中村改造,截至目前只有3個村完成了整村改造。
“11年來只完成3個村整村改造,僅占應改造總數的1.7%,到現在還有170個城中村。太原市的城中村人口再加上棚戶區(qū)的居民,占太原總人口的33.1%,這就是說太原市到目前還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這么差、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中。”王儒林在座談會上說。據與會人士透露,王儒林在當天座談會上的情緒,遠比在腐敗重災區(qū)呂梁調研講話時激動。
記者實地探訪太原城中村發(fā)現,太原一些所謂的城中村改造,早已成為村干部伙同開發(fā)商斂財的工具。“村干部當選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搞開發(fā),有的甚至連開發(fā)商都不找,自己直接上陣,這些項目大多沒有土地和住建部門的手續(xù),連小產權房都談不上。”太原的一位房地產開發(fā)商告訴記者。
小產權房高樓化
至多三米寬的街道,兩旁擁擠著各色霓虹閃爍的商鋪。即便是艷陽高照,也很難享受到陽光的照射,因為樓與樓之間不過兩米的間距,幾乎連成一片。站在兩幢樓房中間往上看,甚至可以看到“一線天”的場景。
類似的街道和場景,在太原的大小城中村里隨處可見。剛住到這里的人,開始還會擔心消防問題,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習慣了。
在太原市近年來向南發(fā)展的趨勢下,類似西吳、許西、北張、塢城村等地,到處布滿了六七層樓房的建筑群,旁邊則是高樓大廈云集。
“六七層的小樓,是村民們自建,靠出租賺錢,每月大概能有2萬元的收入,但村民們一大家子人口,均攤到個人頭上也就2000元左右,實際上并不算富裕,外面的高樓大多是村干部和開發(fā)商所建,有些村也會給村民分紅,真正賺錢的是村干部和開發(fā)商。”太原的一名房地產開發(fā)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有些項目,大多地段好,緊靠學校和醫(yī)院,即便明知是無產權房,人們還是愿意購買,且價格不菲。每平方米6000至8000余元的售價,和正規(guī)樓盤的價格不相上下。這樣一處項目的開發(fā),輕松便可獲利上億。
這些情況,在王儒林的調研講話中也得以體現:“我們在調研中還看到大量小產權房,這些所謂小產權房,不是通常的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上建的平房或低層樓,而是高樓大廈群。我們了解到,這其中許多是違規(guī)違法建設的,沒有經過規(guī)劃、土地等部門審批,也沒有招投標。”據他透露,目前太原市小產權房面積高達2700多萬平方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