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受禮金罪”入刑要消除隱性門檻
當前,伴隨反腐力度的深入,公眾對于反腐的熱情愈加高漲,對于在法律內(nèi)如何根治貪腐行為,也提出了更多的看法和意見。從這個角度而言,增設“收受禮金罪”,其實就是全社會對反腐工作所持心態(tài)的一種縮影。將“收受禮金罪”入刑,目的就是讓腐敗行為不存在“禁區(qū)”,即便是具有“禮尚往來”性質(zhì)的行為,也被刑罰所不允許。
毋庸諱言,“收受禮金罪”的增設,初衷是好的,目的也是正確的。其實“收受禮金罪”入刑,不過是彌補了之前法律層面的短板,讓官員貪腐行為沒有了存在的余地和空間。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來看,“收受禮金罪”中表述的客觀行為,基本全部被涵蓋。只不過,在主觀方面,之前必須規(guī)定以“謀取利益”為目的,而如今的“收受禮金罪”則沒有該限制。
其實,之前的兩高意見,在現(xiàn)實應用中存在一定的掣肘。囿于主觀方面的“謀取利益”,必然會在認定受賄犯罪時,考慮主觀因素。假如,在主觀方面沒有“謀取利益”目的,就會被認為是“禮尚往來”,不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問題是,行為人主觀上的意圖,很難通過法律進行界定,如果受賄人一口咬定是“禮尚往來”,刑罰只能鞭長莫及。
如此來看,“收受禮金罪”的增設,讓主觀條件被摒棄,彌補了法律層面的不足和短板。但是,這并不代表罪名的增設,就能夠讓貪腐官員無處遁形,從而產(chǎn)生較大的威懾力。就筆者來看,“收受禮金罪”雖然更具有現(xiàn)實可操作性,但是在實際中,收受禮金行為卻遭遇隱性門檻。
畢竟,只要是收受禮金,必然在送禮與收禮之人存在一定的默契,如果收禮送禮行為并不為第三方所知,必然無法厘清案件事實真相。尤其是,所謂的“禮尚往來”行為,更加不易察覺。依賴于感情的交流,貪腐行為融入感情因素,私下里進行交流和走動,必然讓刑法處于尷尬中。
事實上,在增設“收受禮金罪”的同時,關鍵還是在于,如何消除現(xiàn)實中的隱性門檻,讓收受禮金行為沒有藏身之地。因此,在立法的同時,還應當考慮賦予法律現(xiàn)實可操作性,制定相應的對策和措施,讓法律真正扼住某些官員貪婪的雙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