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腐敗統(tǒng)計分析于制度反腐的啟示
經歷了運動反腐、權力反腐和制度反腐的實踐之后,良好的制度建設已成為我國治理腐敗的最優(yōu)選擇。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博弈規(guī)則,是人們設計、型塑的用以限制和約束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框架,有效的制度建設和制度完善,是當下中國治理腐敗的關鍵。根據以上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推斷,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腐敗和教育腐敗的防治力度,不斷改革、完善和創(chuàng)新廉政制度,但教育腐敗現(xiàn)象并未因為更多廉政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而有所減少。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在了解和分析每個案件發(fā)案過程的時候,絕大部分腐敗案件作案手法相當粗糙,作案手段雷同,且未隨著時間的向后推移而有所變化。如中央美院附中原校長金甲鎮(zhèn)、副校長石良在2003年度的招生工作中,兩人竟然直接為考生改分并調換試卷,將11名考試成績不合格的學生修改為合格考生,并收取考生家長贊助費80萬元。還比如基建腐敗中承包方和教育系統(tǒng)相關人員的權錢交易、教材設備訂購中收受回扣、重點中小學收取共建費或贊助費、高考監(jiān)考人員直接“照顧”部分考生等作案手段在十三年中的案件被雷同使用。這反映了我國教育系統(tǒng)中一些基本制度的執(zhí)行和監(jiān)督都不到位,更反映了我國廉政制度系統(tǒng)中存在漏洞,且這些漏洞長期以來未能通過制度革新被堵上,致使廉政制度效率較低,陷入了“越是改革越是腐敗”的惡性循環(huán)。
以教育領域的基建腐敗為例。我國針對基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以規(guī)范相關流程和行為,如《建筑法》、《合同法》、《招標投標法》、《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建筑工程承發(fā)包管理辦法》、《建筑工程施工發(fā)包與承包計價管理辦法》、《工程建設施工分包管理辦法》等。但在實際操作中,工程招投標、工程分包、工程變更以及資金管理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很容易產生教育腐敗問題,上至校長副校長、教育部門領導、下至及基建處處長、科長、科員,都可能利用職務之便,在項目招標、投標、驗收過程中輕松地用“暗箱操作”、“瞞天過海”之術為他人謀取利益而收受賄賂。為什么制度設計無法防止實務操作中的偏差?原因在于,我國有關基建的制度體系只是規(guī)定了操作流程,基本制度確立起來了,如何保障流程到位、不走樣這一關鍵問題交給了良心和具體的廉政制度。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良心輸給了貪欲,廉政制度則如隔靴搔癢,效果大打折扣??梢?,教育腐敗的防治和中國其他領域的腐敗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即多而快的制度建設不一定能減少腐敗,制度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度漏洞”和“制度軟約束”反而可能導致制度性腐敗。[10]從廉政實踐看,所有的教育制度都可視為教育系統(tǒng)的廉政制度,如招生制度、招投標制度和財務制度。在這個龐大的廉政制度體系中,各類制度分層級、相互關聯(lián),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形成一個腐敗防治制度網絡。因此,提高廉政制度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將系統(tǒng)、協(xié)調的理性思維引入制度建設中以提高整個廉政制度體系的質量,否則任一制度的滯后或具體制度間的不協(xié)調都會帶來大量的制度缺陷、漏洞或軟約束問題。
制度協(xié)調要求從制度的系統(tǒng)性出發(fā),各種制度之間能夠形成一種互相補充、促進相同預期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沖突、相互排斥的關系。哈耶克曾在說明“規(guī)則”和“秩序”的關系時,就表達了制度協(xié)調性的觀點,“一項新的規(guī)范是否能夠被融入某一現(xiàn)行的規(guī)范系統(tǒng)之中,并不是一個純粹邏輯的問題,而往往是這樣一個問題,即在現(xiàn)存的事實性情勢中,該項新的規(guī)范是否會產生一種使不同行動和諧共存的秩序。……規(guī)則的目的,就必定是促進個人預期間的協(xié)調或吻合。”[11]目前,不少學者呼吁對我國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包括領導班子的決策機制、項目審批制度、招標投標制度、招生收費制度等等來遏制教育腐敗。筆者認為,制度改革是必須的,但改什么,怎么改?制度是一個系統(tǒng),將系統(tǒng)、協(xié)調的理性思維引入制度建設中防止制度缺陷、漏洞和軟約束問題的大量存在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制度防治腐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